沐铁军精神 铸检察之魂
“小时候常听舅爹讲起他打鬼子的故事,我自己也仿佛‘穿越’回到了新四军八十二勇士抗击日寇的战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检察院检察官郑冰向记者回忆起小时候听到的抗日故事,仍十分动情。郑冰的舅爹刘以纯是淮阴刘老庄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1992年去世。
70多年前,在那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江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在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在极为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20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沿着先烈的足迹,记者近日来到苏北抗战名城淮安。在这里,曾产生过一支英雄连队“刘老庄连”:面对20倍于己的日伪军,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全连82名勇士毫不畏惧,奋勇拼杀,激战至最后一息,最终全部壮烈殉国。最后收葬的时候,4连牺牲的本来是82人,却有84具尸体,因为有两名勇士把敌人抱得太紧实在分不开,只好将他们和敌人一起下葬。
今天的淮安,还有一支奋发进取的队伍继承了“刘老庄连”的精神,大力践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宗旨。自2013年以来,淮安市检察机关将法律监督职能向基层延伸,在全市设立17个派驻检察室。去年以来,这17个派驻检察室累计监督派出所移送立案监督线索22件;审查民事案件卷宗460余件,听庭200余次,发现并建议送法院再审民事案件5件7人。今年,该院推行的派驻检察室项目获淮安市创新创优项目二等奖。
沿淮安向东南而行,记者又来到了盐城市,这里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新四军在盐阜大地浴血奋战的历史,是江苏乃至全国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也成为激励当地检察机关不断前行的思想指挥棒。前不久,盐城市检察院举办“大视野”盐阜检察讲堂,邀请新四军纪念馆原馆长孙国栋讲述新四军的故事,决心将“铁军精神”作为检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下去。
盐城市检察院检察长戴飞告诉记者,该院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围绕“铁军精神”对检察队伍建设提出要求——“沐铁军精神,铸检察之魂”。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江南总给人以温文尔雅的印象,而京剧《沙家浜》中这一著名唱段却让我们看到了抗战时期身处常熟的阿庆嫂与敌军斗智斗勇的巾帼英雄形象。沙家浜位于阳澄湖畔,湖荡中菱荷相间,芦苇密布,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群众智斗日伪军的精神影响深远。
“办案,更多的是智慧的较量。”常熟市检察院检察长陆建中举例说,该院的公诉队伍由30余名女同志组成,每年人均办案量超过150件190人,智斗智取成了这支队伍鲜明的特点。近两年,她们运用“反向推演”“攻心夺气”等办案策略,妥善办理了最高检、公安部督办的“地沟油”等重大案件。今年8月起,该院又以“智慧反贪”为主题,陆续开展了技术侦查装备微课堂、仿真模拟练兵等活动,在规范司法行为中注重提升办案的智慧水平。
位于溧阳市水西村的光裕堂,原是新四军一支队和江南指挥部旧址。不屈不挠的“水西精神”就孕育在溧阳这片红色土地上。
8月27日,溧阳市检察院40余名青年干警参观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该院政治处主任陈卫华说:“我们凭吊革命先烈,关键是要学习先辈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努力把当前的检察工作做得更好,切切实实提升检察干警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
远程视频接待,在家就能反映诉求;乡镇检察室,零距离解决群众所需;天目湖水源保护,保卫80万溧阳市民“大水缸”安全;送法下乡,用最生动的案例开展法治教育……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溧阳检察机关紧扣民生检察主线,扎实开展工作,司法公信力和人民满意度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