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江都管理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之路
对省江都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来说,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创建,无疑是更上新台阶的必经之路。伴随着各种荣誉“成长”的管理处,无论是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还是具体到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一直处于同行前列,管理处主任辛华荣说:“管理工作永远没有第一,尤其是安全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即使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通过审核,也只不过是前进路上的一小步,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安全生产工作永远在路上。”
2016年10月15日,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核查会议在管理处实训基地一楼多功能厅召开,会场一侧,两排整整齐齐的262个档案盒像一道微缩的“长城”,静静地等待着专家们的审阅。这情景,让与会的专家们深感意外:“哎呦,你们这么多管理资料啊!”
其实,这只是最后汇集成册资料的一部分,如果把整个创建过程中,管理处编写、梳理过的材料都搜集起来,这些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果把管理处的达标过程和获得的高分比喻成一座“长城”,那么这座“长城”的创建,正是从搬运这些“一砖一瓦”开始的。
在整个安全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中,“规范管理文件、修订完善制度”,既是核心,又是一项繁琐的基础工作。
管理处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启动,是在2014年年底。按照管理处的流程安排,整个创建过程包括了6个阶段。
首先是“制定工作计划,确立创建目标”;其次是“建立组织结构,明确工作职责”;第三是“宣贯动员,学习交流”;第四是“调查现状,开展初评”;第五是“规范文件管理,修订完善制度”;第六是“对照标准检查,落实整改提高”。实际上,其中四项工作都是为规范制度做准备,最后一项则是制度落实和持续改进。
回想起这个“搬砖”的过程,管理处安全监督科副科长叶建琴仍然记忆犹新。“这个工作确实非常枯燥而且繁琐,比如讨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我们经过一次次讨论,一条一条地过,这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这么大的工作量,仅仅用上班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在2016年的1月和4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管理处分别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进行汇编,“春节前后那一段时间,一直到目前为止,单位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经常工作到很晚,节假日也不休息。”
整个“搬砖”工作几乎贯穿了创建工作的始终,262个档案盒包括了制度新编8项、修订6项,修订综合预案1篇、专项预案25篇、现场处置方案19篇,并对修订的应急预案进行了专项评估。管理处所有人员无一例外地参加“搬砖”行动,目标和责任层层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体检”:说服自己找差距
“搬砖”不光是文字工作,更不是把规章制度装进档案盒,所有的规范既来源于工作实践,同时修订后的规范又必须回到工作当中接受检验,在反复的对照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来回回“搬砖”的过程,也是对人、机、物、环全面“体检”的过程。
这一过程还是有一定阻力的。阻力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管理处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可以等一等、缓一缓再创建的想法。管理处是一个老资格的先进集体。枢纽工程从1958年开始建设,到1977年基本建成,作为江苏省的标志性工程,管理处几乎获得了这个行业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1982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2012年被评为“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2014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安全监督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获水利部“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如果从1977年算起,不到40年的时间,管理处已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荣誉40多项,每年都有“收获”。这么多的荣誉,背后是管理处扎实的管理作风。在这么高的起点上再进一步,有点不断“自讨苦吃”的意思。
管理处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到位。因为对于这种情绪,既不能简单粗暴,又不能视而不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首先从领导开始,层层动员,让大家接受这一点。为此,管理处采取了专题培训的方式,这种培训既是技术上的要求,也是一种思想动员,让大家在实际培训中找到差距。
解决了思想问题,“体检”就顺利了。在相关的资料中,记者看到有某闸因为交通桥栏杆破损被扣2分、变电所运行记录填写不规范被扣2分、驾驶员一次超速违规驾驶被扣2分等情况,以往这些或许是工作疏忽,但和安全标准化一对照,在“体检”中都成了“安全隐患”。
“强身”:主动出击除隐患
在管理处的泵站、水闸设备上,你随处都能看到一张张的二维码,随便拿手机一扫,立即就会在手机上显示设备编号、型号、参数、评级、制造、维修、责任人等各种信息。这个二维码的应用,正是“体检”过程中,对新技术的应用。
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告诉记者:“二维码的使用,是新技术在设备管理方面应用的体现。用二维码代替过去设备管理卡,能查看的内容更全面、更新、更方便快捷。我们在设备维护保养之后,都会及时更新内容,把二维码的应用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对人、机、物、环的体检,‘强身’才是我们的目的。”
所谓“强身”,就是针对体检中发现的问题,主动改进的过程。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在参观管理处四站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穿的绝缘靴与其他部门不同。其实,不久之前,他们穿的还是和其他单位一样的绝缘靴。但是在“体检”中,他们发现,这种普通的绝缘靴在四站则成了“安全隐患”。普通的绝缘靴,上面是帆布下面是橡胶。但四站的情况有所不同,采用的是液压调节机构,在大修过程中,地面会有滴油,造成地面很滑,穿这种绝缘靴容易跌跟头,工具也容易滑落下来砸伤脚部。所以,根据检查的结果,四站专门单独采购了防滑防砸的绝缘靴,迅速消除了这一不引人注意的事故隐患。
“强身”行动还促进了工艺创新。比如四站对动静环压簧座和门式起重机自动抓梁装置的改造,就是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讨论工艺安全缺陷的时候,发现并组织改进的。前者能有效防止压簧装置的脱落并方便安装,防止设备锈蚀;后者有效消除了门式起重机两个自动抓梁不同步的现象,改进了工艺,消除了事故隐患。这两个技术改造都已经成为管理处的技术成果。
“强身”行动大大提高了管理处应对风险事故的处置能力。管理处副主任魏强林对记者说,安全工作永远不可能完美,但是通过“强身”,我们可以做到对所有的设备、台账一清二楚,可以对所有设想到的紧急情况做好充分预案,这就叫“手中有牌,心中有数”。
“安全工作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反过来,一失就万无。”在管理处看来,安全标准化建设只是一个工作抓手,“拿牌子”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安全标准化一级单位的创建,来完善整个安全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
“安全标准化,将使我们的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严格,人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升,最终使我们整体工程安全得到保障,人员素质得到提高,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大安全’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辛华荣主任这段话既是对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对这次创建活动的全面概括。
“辐射”:提升形象创效益
能够带来效益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管理。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等工作,就像一个核反应堆,随着越来越致密的机构,它正在发出越来越强大的辐射能力,并且为管理处带来切切实实的收益。
在管理处代管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级排水项目部,他们充分运用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所有物品的摆放都有固定位置,甚至包括笔记本电脑、鼠标垫,整齐排列的档案盒上还加了条斜线,这样,任何一个档案盒的摆放位置和顺序都被固定下来,缺失了马上就会知道少的是哪一个,查找资料更是一目了然。2015年项目部获得机场最佳仓库5S管理奖。5S管理奖有很多,但“最佳”只有一个。这些是管理处标准化管理的对外实践。
不止在浦东机场,管理处代管工程还有南水北调东线上的邳州站、宝应站、扬州城市防洪等60多个大大小小工程项目,而管理处自己也拥有20多个大中型工程。管理技术输出,让管理处积累的管理经验放大了数倍,既创造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对外形象。
“探路”:老先进的新作用
管理现代化,是新时期水管单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单位,哪怕你是一个“老先进”,这都是一个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四站是管理处公认的管理规范工程,但即使如此,还是在“体检”中查出了毛病。在今年4月的“创建工作回头看”过程中,四站被发现存在“行车限位不灵”的问题。
这个“隐患”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为这个“限位不灵”曾经是现场检修中的一个“窍门”。行车是用来吊大件的,大件吊起来之后,由于惯性的作用,会有一个摆动,以前现场检修操作的时候,为了消除这个摆动,会把行车的刹车装置调松一点。
但是,随着安全标准化的推进,“窍门”成了隐患,如果按标准化的要求来做,只能用操作的方式来消除摆动,这对技工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更严格要求。在“传统”与标准化之间,他们选择了标准化。对于新手来说,一个很稳固的刹车,比一个调松了的刹车更加安全可靠,作用更大。
这其实不仅是个例,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处如何把传统、习惯和标准化、现代化相结合的问题。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曾经非常现实地摆在了管理处每一个员工的面前。
四站的做法得到了管理处肯定。他们明确指出,很多过去管理的习惯,特别在安全意识上面,还不够强,往往通过自身去判断,缺乏系统的衡量标准。所以,工程建设、工程管理都必须标准化。人的安全意识、安全习惯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水利部安全专家雷明进教授给予了更高的评价:“我们水利系统中老单位特别多,这些单位不仅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的问题,再有就是观念能不能跟上的问题。有些是特别好的传统,但是怎么和标准化的要求融合在一起,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江都管理处的做法,不仅值得老管理单位学习借鉴,甚至对整个水利系统都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安全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江都管理处安全工作标准化一级单位高分通过评审,也只是传统管理单位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小步,但是,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习惯与标准交替、转型的关键时刻,走出这一步,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在展开。而众多传统行业、企业、单位的这一步,将共同汇聚成现代化建设的通衢大道。
【记者手记】于无声处见真功
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核查会议的当天,在江都水利枢纽,记者只在大门入口处高高的行道树上,见到一幅不显眼的标语,“安全管理标准化,事故隐患详排查。”这与我们经常看到的,每逢重大事件,到处是标语口号的情景大不相同。
从形式上看,这似乎过于简洁,在内容上则更加显示了他们低调和内敛的行事风格。从标语内容上看,这显然是对内部安全标准化工作的一种要求,是对所有员工的一种提醒,是“给自己人看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记者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管理处负责人,在他看来,在整个工程区域,安全标准化工作的体现,应该有恰到好处的提醒和标志标识。
这种“恰到好处”是一个很难把握的火候,过多了就显得杂乱,形成视觉疲劳甚至视觉污染,但是如果提醒不到位,则又是安全标准化工作没有做到家。在这方面,江都管理处火候拿捏的非常到位。比如在停车场,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醒目的停车标识,还能看到“线内停放、车头朝外”的具体要求。在桥边的观景台,总是可以看到各种安全警示,包括了此地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既有警示作用,又不破坏景观。在楼道,在起步和结束的楼梯上,都有醒目的黄黑相间的安全标识,既能起到醒目的提示作用,又不至于因为标识过多而使人眼花缭乱。
“人机物环”是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四个环节方面,我们在工程核心区和万福闸等管理区域都可以看到,机器、物品和环境相对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存在,安全标识和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独立而又统一,醒目而不突兀,整个大环境显得协调、安静。
在工程管理区,我们看到的所有工作人员,也都是安安静静,有条不紊,仿佛他们的工作一直都是这样延续。
记者在与职工交谈中发现,加班的通常都是“领导”,对普通员工而言,虽然做了很多事,但是并没有感到额外增加了负担,甚至没有感觉到加班。“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实行的是目标管理,任务层层分解下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要做什么都很清楚,目标清楚了就不觉得不知所措,不知所措才会觉得累。很多工作是可以回家完成的,比如安全知识学习、竞赛。当然,必要的加班还是有的,这都是为完成目标的自发行为。”
类似的问题,记者也问过基层站所的工程师,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我们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工作,可能别人看我们都加班了,我们自己反而没有这个意识。”当记者问他,安全标准化单位创建之后,有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大变化的时候,他想了半天,只能回答:“没有。变化是有,但是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过来的。我们的起点本来就很高,所谓标准化应该是一种从细节上的完善和改进,不是以前都错了,现在推翻重来,而是集腋成裘。这种增加的结果,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在我们看来,反而感觉不出来。”
这应该是大部分管理处普通员工的普遍感受。作为普通员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默默地不断提高运行工作和安全工作水平,大家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奉献聚集起来,就成了安全管理工作质的跨越。
“太上,不知有之。”员工能有这种感受,应该取决于领导层的有效管理;单位能有这种进步,无疑取决于领导层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式。“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从管理的细节,从基层员工的状态,我们能够真实地观察一个单位管理层的管理风格:沉稳与细致、严格与律己、进取与宽厚,这些良好的品质结合起来,上下相随,协调一致,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单位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摘自中国水利报 作者:王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