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次多媒体发布信息公开年报 给公众“明白账”
由省政府办公厅编制的《江苏省人民政府2015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报告》昨发布,这是我省首次多维度多媒体向社会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政务公开阳光透明,公开体验贴心亲民
去年,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将公开范围扩大到9个重点领域,以公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公开信息,政务运行更加阳光透明,更好地走进了群众心里。
行政权力“家底”全面公布,财政预决算“账本”主动摊晒。江苏成为全国首批建立权力清单的两个省份之一,省级层面公布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等5张清单和《江苏省内资禁止投资项目目录》,13个省辖市、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并公布行政权力清单。省政府各部门累计取消下放转移行政审批事项587项,取消行政权力事项3200多项。去年省级四本预算首次全部公开,103家省级一级部门全部公开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并同步公开了会议费、培训费。
公共资源配置“明细”如实交底,重大建设项目进展全程“张榜”。保障性住房政策、房源、保障对象、审批流程和分配结果“五公开”,及时公布1700多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开竣工情况和16.78万户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在全国率先建设住房公积金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依据、条件、程序、办理期限全公开。组建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做到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建设项目基本信息、招投标及监管、工程变更和签订合同等全过程公开,全年累计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额239亿元,占省级公共资源交易总额的21%。社会公益建设实时“在线”。及时发布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开放社会保险信息查询,全年向2000多万企业职工、1000多万城乡居民公开参保信息,占全省人口1/3以上。公开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市“三无”、孤儿等救助政策、保障标准、物价补贴等。公示保送生、自主招生等7大类9449人次,公示率100%。在环保方面,每日发布空气质量预报,每月发布全省水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省辖市空气质量排名。依托省民政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发布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信息,639家慈善组织入驻江苏慈善信息平台,占全省总数的88%。
全省普遍建立12345政务服务热线。“12320”卫生热线、“12333”人社服务热线的服务量位居全国第一。
政策解读及时主动,信息获取方便快捷
政策解读成为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亮点。
跟进更“紧”。省政府完善了重大政策解读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同志接受媒体采访解读政策5次,13个省辖市、20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省级部门全年组织各类政策解读1500余次,推动政策措施传播和落地。
解读更“深”。省政府围绕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大气污染防治、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等方面,组织政策参与制定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进行8次深度解读,促进政策有效实施。
手段更“活”。我省积极拓展新的解读方式,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影响力。首次以大型活动为载体,诠释“双创”政策,推动“双创”发展。编印民生政策汇编,在全省223个政务服务中心、图书馆和档案馆免费赠送公众。
过去一年,全省集中打造了一批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目前,53家省级机关、38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43项公共服务事项进驻省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升级改造全省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平台,建成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平台,支撑商事制度改革。同时,开通“江苏政务服务网”,为公众提供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办理查询等政务服务。
政府网站全面“刷新”,政务新媒体成为“新锐”。新设立省政府门户网站管理中心,统筹负责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和服务。全省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达11220个,其中粉丝数超过50万的有30个;政务微信公众号611个。自省份政务微博竞争力排行榜推出以来,江苏连续三年排名全国榜首。
制度建设到位规范,政务服务廉洁高效
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将完善公开制度、健全公开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信息公开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
全省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电话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百姓对本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表示满意。
省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办公室主任张旻介绍,今年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着力构建公开队伍、制度、平台、服务和评估评议五位一体的主体框架,切实发挥政府信息公开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中的积极作用。
我省将制定出台《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意见》,选择在部分省辖市围绕政务公开负面清单、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信息公开、政府数据开放、“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点环节开展试点。同时,整合市、县和省级部门热线,建成省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提升“省政府门户网”办站质量和水平,优化整合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加强“江苏政务服务网站”建设,逐步实现服务事项在线咨询、网上办理、电子监察。
据了解,我省将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政务公开质量和效果,评估结果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同时,还将探索建立政务公开社会评议员制度。
本报记者 沈峥嵘 黄 伟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