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转型升级"四调"变"五调" "调绿"成转型新指针
中国江苏网4月17日讯 “经过5-10年努力,使江苏制造业发展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这个目标,要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总体要求,做好‘加减乘除’法。”14日,全省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上,省领导作出了这样的部署。
记者注意到,以往谈到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均是围绕“高轻优强”,此次增加了“绿”。权威人士透露,这是“调绿”首次与“调高、调轻、调优、调强”并列,出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式文件上——“四调”变“五调”,有何深意?
呼应“绿色化”,
“调绿”成转型新指针
昨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五调”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是在本月初,当时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泰州、扬州调研。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基础好的优势,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机遇,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思路,在新常态下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工作重点。经过“十五”“十一五”发展,“高轻优强”的调整思路越来越清晰,“十二五”提出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特别是2011年省委部署“八项工程”以来,转型升级作为“一号工程”加速推进,成效明显。
增加“调绿”,是对中央最新精神的及时贯彻落实,也契合了江苏当前的发展实际。今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是首次提出“绿色化”,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凸显了重要性。
此次全省会议上,省领导分析了新常态下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5个新特点,其中一点就是“资源环境的倒逼压力越来越大,迫使市场主体追求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五位一体”聚焦转型,
传递鲜明价值导向
“绿色化”的内涵是什么?专家指出,首先是生产方式——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其次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还是价值取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高轻优强绿’是‘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认为,在当前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强调“调绿”的发展导向十分及时,是对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贯彻。
“每个‘调’都有深刻内涵。”陈震宁分析,调高突出强调高端引领,瞄准高端技术、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更大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轻的主攻方向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其发展提速、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调优的基本取向是提升江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优化布局结构;调强的主要着力点是在高、轻、优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素质;调绿的核心点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此作为基本途径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坚持环境友好、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制造业体系,是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目标。”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介绍,《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即将出台,15个重点发展领域和主攻方向聚焦先进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八项重点推进工程中,绿色制造地位突出。他透露,20项制造强省评价指标中,绿色发展占到5项。按照行动纲要,到2025年,全省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污染物排放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环保“拐点”未出现,
“调绿”还需加倍努力
江苏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全省还没有迈过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生态环境全面、根本性好转的“拐点”尚未出现。
专家认为,推进“绿色化”需要深化改革作保障。比如,在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将“绿色化”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目前,我省已设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用“天花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绿色发展评估机制将逐步扩大到所有县市。
“调绿”的指挥棒正在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南京在化工企业全面退出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主城区域后,启动了金陵石化及周边、大厂、梅山和长江大桥地区等四大片区的工业布局调整,为先进生产力腾出土地空间和生态环境容量。
在镇江,对污染较重、生态环境较差的谏壁片区和西南片区启动为期3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将关闭、搬迁污染企业250多家。在全市范围内,对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的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竣工验收制度,确保从引进落户、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用能和环保得到有效管控。
作为苏南经济的重要板块,张家港从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工艺技术、能评环评、税收收益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提高准入标准。同时,对环境影响较大、安全生产不达标、资源贡献率低的企业加快腾笼换鸟,今年将关停企业100家以上,腾出土地3000亩以上。 本报记者 黄伟
原标题: 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四调”变“五调” “调绿”,传递经济转型鲜明导向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