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纺织产业:转身“高轻优强绿”

19.08.2016  01:04

  目前,我省纺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今年1至2月份,仅纺织服装产业利润增长已达7.77%,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产业规模的增长。近日,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告诉记者,眼下越来越多的江苏纺织企业都已将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产业结构已从增量扩张转向“高轻优强绿”,而发展方式也从关注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效率、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老企业”调结构提高供给水平

  变化,总是来得悄无声息。常州的一家传统纺机企业同和纺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一跃成为了行业内的三个“世界第一”,并在竞争激烈的纺机行业占据了制高点。

  记者了解到,同和纺机成立于1999年,作为传统的纺机企业,2011年他们更改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创业,进军主机市场,成为新型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除了让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解放了劳动力,实现无人车间的梦想外,其生产的罗拉、摇架、集聚纺装置这三种产品,不论在技术含量、市场占有率上都是“世界冠军”。

  “企业获得如此殊荣,得益于我们调整结构,提高供给水平。”同和纺机董事长崔桂生告诉记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内不少棉纺纱线纷纷出口国外,然而,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机械波,导致纱线产品出口受阻,甚至遭到索赔。不少企业不得不放弃国产零件,以每节300元左右的高价从国外购买进口专件产品。为减轻纺织企业成本,他们立即破解机械波难题,还创新技术,生产设计出满足棉纺企业纺出不同品种的需求,一面世,就受到纺织企业的追捧。即使报出比同行高出20%的价格,也能源源不断地接到订单。

  据了解,为制造出有“新点、亮点、特点、卖点”的产品,扩大市场范围,去年,同和纺机拿出销售总额的5%作为新产品研发经费,自主研发了新型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和外置式自动落纱精纱机,并实现粗细联,成为国内生产粗细联成套设备的唯一厂家。

  “新企业”主突围创新管理模式

  在很多人眼里,随着原材料与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纺织服装毫无疑问是一个恶性竞争的“红海”市场,但是阿仕顿男装硬是在这个市场中走出来,成为服装行业近几年涌现的一匹“黑马”,短短几年的发展,已在全国拥有400多家门店,且还将继续扩张。

  放眼整个服装行业,类似的快时尚品牌已多如牛毛。既有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也有刚出茅庐的小企业。对于如何走出一片蓝海,阿仕顿总经理助理褚娟文告诉记者,他们近期针对“供给侧”改革,提出“进化共生因你而变”的理念进行尝试。

  当然,企业要突围,仅靠一句口号是行不通的。服装的价格、品质、款式才是关键。在门店记者随意翻看了几件衣服的标价:一条柔暖的休闲裤,定价仅为99元;一件时尚的夹克外套仅售429元。这样低位的价格,企业如何盈利?“我们通过对所有门店进行垂直化管理,保证了盈利空间。”褚娟文回答道,阿仕顿注重管理、营销及在全方位创新,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自有品牌服饰专业零售模式—SPA模式,并结合本土特色,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通过全托管直营加盟方式,整合管理产业上下游,使每一家加盟店都能实现标准化复制,总部进行全程统一管理和高效执行,减少中间环节,保障产品价格更加亲民。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为迎合消费者需求,企业总部研发了一套实时监测系统,每小时更新一次,不仅可以实时了解每个门面、每款衣服的销售情况,避免库存积压,同时还能根据各地客户需求喜好,设计更适合当地的服装,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

  “领头羊”快转型科技打造行业

  “虽然今年经济环境下滑,但我们的订单不但没降,反而被日本客户不断追加订单、翻单。仅靠垫一个系列的款式订单就能做到120万个。”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笑言,企业取得这样的成绩都得益于企业科技的领先。

  记者了解到,梦兰作为省内家纺行业首个驰名商标品牌企业,已不再是传统技术含量低、创新空间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实现技术创新,梦兰通过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从国外引进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全自动被服绗缝生产流水线,通过“机器换人”,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一床被子45秒可以缝制好。

  “目前,梦兰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了3%。”钱月宝透露,而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需求特点,给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设计方案,梦兰家纺加大新品研发和品种开发,让采购商有充分的挑选空间,并围绕目标市场的文化和消费需求特点进行产品设计。

  同时,在生产制造上,他们也不再扩大自有生产规模,而是由20多家协作配套工厂生产,努力向品牌运营商转型。并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私人订制业务,以全球视野整合全球资源,与著名跨国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真正实现从供给侧一方的积极主动调整,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江苏经济报记者张韩虹

编辑: 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