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跟踪问效,委员建议“落地有声”

17.08.2016  11:35

聚焦民生领域看政协提案办理最新进展

跟踪问效,委员建议“落地有声

  年初召开的江苏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政协委员们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提案。时间已到8月,相关单位办理得怎么样了?江苏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与新华日报一道,选取了一批民生领域的重点提案跟踪问效。

   农产品安全

  既靠“”更靠“

  [提案聚焦]王小林等委员调研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较多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基层检测力量薄弱、处罚力度偏轻,生产者和经营户无意或不经意违反质量安全的问题较多,百姓感受与相关部门监测指标不协调。

  刘贤金等委员重点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初一公里”,调研发现,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管控水平总体高于小规模的农户,但由于农业生产集中在乡镇,除大中型龙头企业自身具有较高能力外,其他农业生产组织均由农技部门指导,保障尚未完全到位。

  [跟踪问效]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划分,上述提案由江苏省农委主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办,省财政厅参与会办。

  截至目前,江苏全省76个农业县(市、区)1015个乡镇均设立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承担巡查检查、抽样检测等工作。食品快速检测设备也已配发至全省所有县(市、区)市场监管局,137个省级“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所在乡镇明确了村级协管员。

  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上,江苏正在以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扩大试点,推广“耳标”或“二维码”,逐步实现合作社、龙头企业产品可追溯,落实生产者质量安全首要责任。

  今年,省财政继续通过政府采购生物农药,用于全省永久性蔬菜基地或蔬菜主产区的蔬菜上市前最后一次用药补贴,降低残留风险;对获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省级每年综合奖励资金在2000万元左右;安排引导资金20.07亿元,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增加供给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提案聚焦]民盟江苏省委调研认为,与江苏“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匮乏与重复建设、有效服务供给短缺和无效服务供给过剩并存等。

  梁洁委员经过调研,总结出“两低”“两少”“两不”现象,即基层文化载体利用率较低、公共文化产品社会化程度较低,基层文化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比例偏少,城乡之间不平衡、区域之间不平衡。

  [跟踪问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江苏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8%”纳入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按照省政府年度民生十项实事安排,今年全省4000多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标已分解至村(社区),在往年基础上优化了功能标准、服务标准。省文化厅正在制定乡镇(街道)文化站规范化管理意见。

  在资源整合上,江苏正在推动图书馆总分馆制,到今年6月,全省县(市、区)图书馆与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一卡通”服务覆盖率达到60%。接下来,重点推进“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图书馆管理体系。数字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正在整合,将建立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尽快覆盖城乡。

  如何推进社会化发展?江苏省政府已出台意见,鼓励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惠民精准度。今年对苏北和黄茅革命老区700个乡镇送书80万册、送戏2800场、送展览40个,泰州的“文化惠民券”、镇江的“淘文化网”等创新探索受到群众欢迎。

   充分放开市场

  提高医养融合水平

  [提案聚焦]民进江苏省委、致公党江苏省委围绕提高医养融合服务水平展开调研,总结了五个方面“症结”:资源总量不足、医养资源整合度低,城市中心区域“一床难求”、农村偏远地区床位“闲置”;财政扶持政策不能协调整合、同等享受,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养老机构转型可获得财政补贴,医疗机构转型提供养老服务却得不到相关补贴;高投入低回报影响服务主体积极性,服务价格较低、回报周期较长;医保政策与养老未有效衔接,一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周期长、经济负担重,医保难以覆盖居家、社区、护理和康复领域;职业吸引力不强、待遇不高,尤其是养老服务人员招不到、留不住。

  [跟踪问效]江苏已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资源下沉、签约合作、专业运营5类医养融合模式,截至目前,全省护理型养老机构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超过30%,所有养老机构通过签约、内设医疗机构等形式,初步具备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最新统计,全省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城乡“三无”老人、经济困难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保费由政府补贴,老年人意外伤害险也在稳步推进,降低了养老机构运营风险和老年人意外风险。苏州、南通正在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目前省财政对每张床位给予1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5000元改造补助的基础上,还将通过政府购买医养服务、养老服务基金投入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养服务领域。南京、苏州等地正在试点将居家护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苏州、无锡、南京的部分护理院已纳入医保定点。

  相关部门将优化医养融合设施规划布局,鼓励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康复、护理床位比例,深化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

  本报记者 黄伟 本报实习生 郑涯焱鑫

原标题: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