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楼宇经济,崇川产城融合新地标

28.08.2016  10:04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站在南通市崇川区国贸大厦上,眺望一幢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商务楼宇,专程前来考察崇川楼宇工会助推楼宇经济攀高的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王英不禁连连赞叹。

  今年上半年,崇川区重点商务楼宇实现税收22.87亿元,同比增长28.6%。“资源要素在楼宇集聚,高端产业在楼宇孕育,楼宇经济不仅成为主城区破难前行的突破口,支撑崇川经济总量跃居长三角地级市中心城区榜首,而且成为带动产城融合和转型升级的新地标。”崇川区委书记吴旭说。

  转型倒逼,“楼宇经济”异军突起

  走进落户崇川科技之家的南通“安客诚”,百余名员工正在为花旗银行、欧莱雅、银联等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批巨人型企业提供数据处理服务。“我们这里这样的‘键盘企业’有30多家,今年前5个月纳税1.87亿元。”科技之家负责人倪俊说。

  崇川楼宇经济蓬勃发展,从工农路放眼望去,鑫乾大厦、金融汇、圆融城市广场等现代商务楼宇鳞次栉比,单体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112幢商务楼宇,幢均吸驻企业55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吸金大厦”。

  “向楼宇要‘空间’和‘高度’,崇川是被产城融合转型逼出来的。”区长陈俊介绍,面对严峻的资源、土地、环境等诸多制约,崇川经历了产业“做减法”的阵痛,先后搬出年产值逾100亿元的200多家工业企业,实现主城“零化工”,转而重点发展能引领产城融合转型的楼宇经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创新发展楼宇经济专项政策,提出用3年时间打造以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为特色的“五区两带多点”楼宇经济布局,实现规模体量、财政税收、功能集聚的三个跃升。

  不见成片的厂房,没有嘈杂的机声,去年崇川110多幢重点商务楼宇吸驻企业5647家,实现税收44.51亿元,同比增长97.2%,其中8幢楼宇实现税收过亿,最多的接近7亿。陈俊掰着指头报账,少了100亿的工业产出,但以先进业态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楼宇经济异军突起,换来财政收入10%、 GDP8%以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换来了适合主城集约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

  “华丽”转身,旧楼演绎财富集聚新神话

  “要不是‘华丽’转身,我们肯定搬走了。”在工农路与青年路交叉口西侧,矗立着一幢其貌不扬的老旧15层大楼“华丽大厦”,在7层刚装修一新的办公区,麾下拥有10多家子公司的南通新地实业老总任卫国明确说:“不走了!

  “再不改造出新,大厦里的企业就该跑光了。”新城桥街办主任张文锦介绍,该楼地处主城黄金地段,但软硬件太差,去年底作为大厦主要税源的一家大型国企总部“出走”,引发了震动,街道筹资50多万对大厦进行全新改造和配套,还专门成立楼宇社群综合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一些原打算搬走的企业因此留了下来,申万宏源等一批高品质现代服务企业被吸引入驻。目前,大厦入驻率跃升到96.6%,预计全年税收可望突破5000万元,实现翻倍。

  “硬件设施要出新,软件服务更要创新。”崇川区在按照5A级写字楼标准对一批老旧楼宇实施改造升级的同时,首创打造“垂直社区”,推进党群、民生等服务“五进楼宇”,以“高大上”楼宇吸引“优大强”企业。

  走进文峰街道时代广场,一块“楼宇社群服务处”的牌子格外显眼,8位年轻人正紧张忙碌。负责人张洁介绍,她们都是楼宇社区服务专员,负责把“省心的入驻服务”“贴心的成长服务”等“五心服务”送进楼宇。大厦提供“一条龙、零距离、精准化”保姆式服务,去年底已吸引216家高端企业入驻,实现税收1.4亿元,单位面积贡税率高达3400元。

  聚焦“主题”,拉升特色楼宇新高度

  “我们大楼不是南通最漂亮的,但一定是最有特色的。”站在装修一新的中江国际顶楼眺望周边楼宇丛林,经发部经理杨雨信心满满。

  杨雨的信心,来自于崇川区政府对这组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楼群的精准定位——“电商港”。前年大楼建成,一度因定位不清几乎闲置。区政府主动介入,帮助规划打造电商港主题楼宇,目前已招驻电商企业45家,不仅获批南通市十大市级示范性服务业集聚区,还成功创建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未来5年,这里将集聚电商企业200家,带动5000人创新创业,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00亿元。

  “打造主题楼宇,有利于形成特色,带动楼宇经济跃上新高度。”陈俊告诉记者,过去不少楼宇业态混杂、档次错乱,走访中形成“一楼一产业、三楼一园区”的“主题楼宇”思路后,重点围绕符合产城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打造“四港三区”主题楼宇集聚区。目前,随着五洲创意设计港、中江电商港、鑫乾健康港等主题楼宇的相继崛起,全区特色主题楼宇已达9幢,一个个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的“立式”都市型园区渐成规模。

  主题楼宇不仅成为特色产业崛起的新载体,还成为集聚各类人才的“凤巢”,为崇川产城融合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王金合4年前在“科技之家”创办淘金时代时,团队只有4人,如今发展到子公司10多家、团队700多人,年网络交易额12亿元。目前这位“80后”已担任落户电商港的中国青年电商创业委员会执行会长,计划汇聚1000名创业导师、3年内带动10万人电商创业,打造全国知名电商集聚基地。

  本报记者 陈明

编辑: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