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徐州:从加快振兴到全面振兴
咬定目标创新驱动加快开放
新华报业网讯 日前,省委常委会讨论《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意见》,对推动徐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一次赋予政策红利。这,距离2008年首倡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已过去7年。从“加快振兴”到“全面振兴”,徐州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再次站在历史转折点,踌躇满志再出发。
三大定位,全面振兴的“导航仪”
“经济运行开局平稳,但下行压力增大;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但有效投入后劲不足;结构调整持续发力,但产业转型任务紧迫。”4月中旬举行的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提出的几个“但是”,让参会人员坐立不安。
张国华介绍,在苏北振兴的大背景下,徐州成绩显著。去年,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总量全省第五位。同时,徐州面临着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相同步、促进增长与保护生态相统一、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互动、扩大开放合作与增强内生动力相协调的多方面“双重任务”。
有压力,更有新动力。近日,省委书记罗志军来徐调研,对徐州提出新的目标定位:苏北全面小康排头兵、苏北振兴的强引擎、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增长极。这为徐州新一轮发展明确方向。张国华认为,“徐州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而是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等战略,把握新机遇,开启新征程。”
新定位需要新谋划。经过调研、思考,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即坚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提升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与此战略相呼应,加强对经济工作的考核,重点考核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财政收入等,不求面面俱到,引导各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上来。
今年前4个月,全市180项重大项目中的156项当年实施,完成投资213.8亿元。其中,新开工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67个。连续在北京、英国、德国、深圳等地集中招商,直接签约达361亿元。
创新驱动,全面振兴的“主引擎”
5月7日,徐工集团和阿里云两大巨头签约打造中国工业云平台,一盘即将颠覆中国工业生态的“大棋”轰轰烈烈上演。去年,由中关村软件园联手徐州市泉山区政府打造的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是中关村在区域城市设立的首个集研发、商业、交流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搭建线上虚拟服务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空间,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高科技、前沿产业花落徐州,体现徐州新时期产业布局新方向。在决策层看来,“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是振兴之要。
14所大学、31家独立科研院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近20万在校大学生,徐州的科教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新时期,徐州努力构建“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组建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用2至3年时间引进100家以上投资基金公司,到2020年全市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设立5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2000万元的众创空间奖补资金。当前,“赢在徐州——创新创业大赛”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各种创意梦想碰撞,全民创业热潮扑面而来。
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市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3%。其中服务业投资快于制造业投资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于工业投资18.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趋于优化。
双向开放,全面振兴的“催化剂”
在第十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徐州两个企业参加江苏省代表团重点签约:维维集团投资2.7亿元的洛南苍圣商贸城建设项目;徐州蓝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年产6000吨生物制剂项目。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是徐州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为此,徐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加强优势产能、对外工程、能源资源、现代物流、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同时,集中力量建设“徐州港”,创建国家综合保税区、铁路一类开放口岸和内河二类开放口岸,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投资、贸易、金融和综合监管制度等改革经验,在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建设上寻求突破。
双向开放拓展徐州全面振兴新空间。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已有28个国家在徐州投资,项目总数233个,实际到账外资4.03亿美元,在徐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9家,投资总额18.6亿美元。仅徐工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较完善的营销网络,拥有80个经销商,17个备件中心,4个KD工厂,16个办事处,为当地创造4000多个就业岗位。
让群众在新一轮全面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表示,“越是困难,越要高度重视民生,全力保障民生,坚决防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上面。”徐州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物业富民、合作富民、帮扶富民、转移支付富民、低保托底富民等八项富民工程。一个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全面小康的徐州正在全面振兴中走向生动的现实!
本报通讯员陆金玉曹斌
本报记者刘刚王岩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