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九旬老党员,毕生积蓄捐“希望”

22.06.2016  10:16

  ——记省优秀党员、南通市离休干部徐超

   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榜样的力量

  新华报业网讯 再过几天就要放暑假了,南通市区初三学生夏雨雯终于不再为下学期的学费担忧:“感谢徐爷爷,是他建立的爱心基金照亮了我的学习生活!

  94岁高龄的南通市人大常委会离休老干部徐超,不久前在病榻上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设立“徐超爱心基金”,作为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项扶助基金,夏雨雯等25个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成为首批受助者。

  受助当天,夏雨雯等受助学生代表来到南通市康复医院看望老人。他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坐了起来,还童心焕发地向孩子们敬了个军礼,大声说:“抗战老兵向祖国的花朵们敬礼了!”随后,他又开心地对服侍在床边的家人说:“这些钱躺在存单里是死钱,没啥用;可用在孩子们的学习上,就活啦,作用就大了,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啊!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百万存款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当记者敲开南通莘园路新村一扇斑驳的大门,不由震惊于徐超老人家里的简陋与寒酸:两室一厅的房子没有装修,地面、门窗还保持着毛坯房时的状态,淡蓝色的窗帘破了几道大口子;几件简单家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式,油漆剥落;断了一条腿的单人沙发,靠垫了一张小矮凳支撑着。

  “让他扔掉,舍不得呢。父亲每天都要坐在这沙发上看书读报。”老人的大女儿徐建霞告诉记者,家里最多的就是书报,老人自费订阅了很多党报党刊,还经常买一些理论书,每期都认真做笔记。临墙一面书柜里摆满了书,书桌上摆着杂志、笔记本,记者翻开一看,书上一些段落不仅用红笔做着记号,还写有随感;有的段落有不同颜色的标记,看起来不止读了一遍。

  “他常和我们说,党员首先要思想上入党,要不断学习、提升。”在女儿眼里,父亲除了买书,物质上几乎没什么要求,虽然曾是副市级领导,却一辈子省吃俭用,想给他买件像样的衣服撑撑门面都会挨批。“他没有几件像样的内衣和袜子,破成这样也舍不得扔掉。”拿起父亲常穿的几件衣裤,徐建霞的眼睛红了——那上面补丁叠着补丁,一双袜子补得几乎已看不清原来的布料。

  “这些都和老人的特殊人生经历有关。”南通市关工委副主任黄鹤群介绍,徐超1923年3月出生于启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7月入党,抗战时期先后担任过保卫干事、区委书记、县委联络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特殊的革命经历,让徐超的立场、信念更加坚定,也让他对党和人民满怀深情,每次哪里出现灾荒,他都会带头捐款捐物。他还持续多年默默为“希望工程”捐款,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一次,机关工作人员小谢在收发信时,还发现一封青海山区受助贫困学生给老人写来的感谢信。

  1990年离休后,徐超出任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把这看成自己人生旅途中的新起点。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子女说:“我们提着脑袋干革命,就是为了让下一代学习好、生活好,把祖国建设好。关心下一代一定要淡泊名利,全身心地投入。

  今年春节过后,徐超住院了。躺在病床上,老人却始终惦记着要为孩子们再做点事。“捐出积蓄建立关心下一代基金的想法,父亲很早就和我们子女沟通过,这是他想做的一件‘最有希望的事’,我们都支持。”徐建霞回忆说,父亲一直教育她们姐妹要自强自立,不向组织伸手,当然也别想从他那儿得什么“实惠”。

  “那百万爱心基金里,还有2000元是父亲向我借的呢。”徐建霞透露,在与南通市关工委签订捐资建立爱心基金协议后,父亲专门把她找来帮助处理捐款事宜。家里抽屉里有9.5万元现金,3月份的退休金到卡上了,还有17张存单和国债券……徐建霞前前后后跑了一个星期,办完取款手续一算,总计99.8万元,老人于是向女儿借了2000元。

  就不留一些钱贴补儿女?“子女们要自力更生,我的一切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我要全部回馈党和人民。”病床上的老人坦然地说。

  本报记者 陈明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