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福尔摩斯”黄石搜“毒”记
像探案一样,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里有一群做流行病学调查的“福尔摩斯”,在黄石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零乱多变的生活轨迹中抽丝剥茧,梳理分析患者究竟是在哪里染上病毒,为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工作目标。
“追”着确诊患者跑提供预警
2月25日早晨8点半,江苏援黄医疗队一支5人机动队出发了,前往黄石市内一家集中隔离点。前一天,那里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走进隔离点,队员王福如、胡冉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询问这位刚确诊患者的情况,事无巨细记录发病前在隔离点的暴露史、接触人群、日常生活以及行动轨迹。王福如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排查出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便早发现、早控制。
隔离点出现确诊病例,让王福如担心传染范围是否扩大。“有没有带孩子一起隔离的家庭?”确认隔离点有哺乳期的孩子后,王福如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醒家长,减少与孩子面对面的接触。出隔离点前,他又叮嘱工作人员:“送餐时一定不要见面,放在门口,敲门就可以了。”
另两名队员吴晓松、田野此时正穿戴更高等级的防护装备。他们将进入确诊患者生活区,进行持续约两小时的深度消杀。
追着确诊患者跑,是这支小分队的特点。为尽快摸清这名刚确诊患者的接触人群,王福如、胡冉又赶往其生活的社区进行摸排。
到黄石以后,这支机动队马不停蹄寻找新冠肺炎传染源、密切接触者,分析传播途径,还深入确诊患者生活区域,对其生活环境进行终末消毒、采集病毒样本。这一过程中,说不准何时就与病毒“照面”,可以说每次行动都是一次历险。
江苏援黄医疗队疾控组负责人陈勇告诉记者,他们在黄石走访中发现,部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传染源无法明确,患者配合度不高,对其密切接触者的排查没有见底,导致存在传播隐患。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由公安部门向疾控机构提供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相关人员的行动轨迹等信息,以提高流行病学调查质量。
两起不能确定传染源的病例案例的回顾性调查,堪称精彩。
这两起案例分别涉及患者A与患者C,在“流调”过程中没有发现他们有武汉旅居史。二人互不相识,也都否认有共同接触史,A否认曾与任何人有过聚会;C则回忆,此前曾仅与患者B在茶楼聚会,而当时B并未发病。
那么,A是如何被传染上的呢?首先,通过疫情网报系统,流调人员得知B为有武汉旅居史的确诊患者;接着,在公安部门协助下发现,在B与C会面时,A也曾出现在同一座茶楼;随后,流调人员再次询问A,A终于表示认识B并且和其一起喝过茶,但当时C并不在场。
至此,流调人员通过相邻时间、共同空间和同一人物的串联,确定了A和C患病均由B传染所致,将这两个病例串联了起来。
2月16日起,江苏援黄医疗队疾控组一方面成立机动队,围绕新冠肺炎病例进行细致深入摸排;另一方面派出4名流调专业人员与黄石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结队下沉至全市4个区,联合公安、街道和社区管理人员深入一线,进行集中隔离点风险排查、病例个案“流调”和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筛查,第一时间发现隐患,为疫情防控站好“前哨”。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流调”不仅是费脑力,也费体力。“开车绕黄石市区跑一圈,大约50公里,这些队员平均每天要跑70到80公里。”负责为机动队开车的当地司机胡昌辉说,如果到阳新、大冶,队员们一天要跑两三百公里,“他们真是辛苦。”
临近午饭时间,王福如接到电话:西塞山区希望下午请机动队去做聚集性疫情排查。江苏援黄医疗队队员张惠力是4名驻点流调员之一,每天在黄石西塞山区分析研判“不能排除肺炎的发热病人名单”,以及指导区内流调员工作。“反应速度快、工作细致,专业!”黄石市疾控中心在西塞山区驻点的流调员柯贤洲如此评价这位江苏同事。有“流调”方面的问题,区内单位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请“江苏队”做指导。
匆匆吃过午饭,机动队赶往西塞山区。在区内一家诊所查看患者记录时,胡冉盯住了一名患者的信息——发热且在武汉有过停留。他随即让工作人员找来该患者诊疗信息,仔细研判、确认是感冒患者后仍不放心,便用手机拍摄下信息留存。
疫情防控初期,黄石患者多,当地人手少,工作一度被动。江苏的流调专家到社区工作后,从头梳理了工作内容,现在由区里街道、公安、市场监督、社区卫生服务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流调组运行顺畅。
“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流调队伍。”陈勇说,这也是江苏援黄医疗队的任务之一。(胡安静 陈月飞 蔡蕴琦 万程鹏)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