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江苏石塘村:“绿野仙庄”的前世今生
“别看我们这儿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绿野仙庄’,村庄改造以前那可是出了名的‘穷山僻壤’,村里好多适婚男青年娶不到媳妇儿,家里人都愁死了!”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束珊珊告诉记者,2011年的时候,留守在村里的几乎只有老人和孩子。到了2015年,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一大半儿。“留守儿童越来越少了!”
记者漫步在梅溪河畔,望着两岸抽出嫩芽的翠柳和粉白飘香的梅花、不远处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看着身边嬉戏的游客、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以及在远处亭台里端着画板写生的学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出了名的“穷山僻壤”。
石塘村,坐落在苏皖交界处,分为前石塘村和后石塘村两部分,由梅溪河相连,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主。2008年,政府投资实施旧村改造,使村庄环境得到了提档升级。村民还种植了茶园、竹海,并开始利用山水资源发展农家乐。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石塘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树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绿野仙庄”,因此还成为了全国首批美丽宜居示范村。
2014年,江苏省首家乡村学生阳光体育营地在这里落户。
2015年6月中旬,这里成为国家海模队训练基地。
2015年8月,中国长三角定向越野巡回赛在这里举办。
2015年9月,承办中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之南京公开赛。
如今的石塘村,喜事一桩连着一桩,石塘村人忙并快乐着。“这都是结合旧村改造开展村庄绿化美化的结果!环境变好了,村子变美了,自己住着舒心,外人看着欢心,大家都很开心!”
来到前石塘村,只见茶山连绵、竹海起伏、松涛低唱……仿佛是一幅活的油画。身临这如画如诗的美景,听惯了嘈杂聒噪、见惯了车流人潮的城里人,真切地唤醒了沉睡在心灵最深处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宁静与美好。
多姿、美丽的乡村景色,是精心规划、改造的结晶。
在规划上,一村一规划,因村制宜,绝不雷同;在建设上,充分吸收了当地优秀传统建筑习俗;在整治上,将环境治理与村庄绿化有机结合,一举两得。
如今的前石塘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远与山林坐望,近与碧水相映,自然美景融入科学的布局,绿意盎然,独具韵味。
“村子里的农家乐到了节假日就得提前预定,来晚了肯定没位置。”土菜馆的老板娘陈宝珍,正在麻利地准备着晚餐。
“我原来在城里打工,一年能挣两万块钱就不错了,还得累个半死。现在好了,开个农家乐,自己当老板,一年能挣十几万元,还不觉得累。要是没有现在的好环境,没有人来这里,你去哪儿开农家乐?”
庭院里芳郁盛开的紫玉兰与高大青翠的马冠木在房顶“交头接耳”,个子矮些的梨树、枣树、金桔树等果树也占据了半个庭院,叫不上名儿的花花草草掩映在吊床的四周,院墙青石上爬满了青藤,中间还时不时冒出几朵金灿灿的小野花……
见记者拍个不停,陈宝珍笑着喊:“你们城里人就喜欢这个小情调,这是请专家专门为你们设计改造的!”
宋涛,横溪街道规划办主任,也是江苏省第一届省聘村官。他告诉记者,当地的“专门”和“改造”可不是“小打小闹”,但也不是“伤筋动骨”,而是在保持村庄原生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对村内及周边区域实施绿化整治和景观改造,栽种了各类景观苗木4000余株。目前,村庄绿化率达85%,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分建,七分管。开始我们也担心‘栽得了、留不住’,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村子美了,游人多了,想把客人留下来,就得看谁的庭院更绿、更美,当然,还有谁家的土菜味儿更香!”
“绿化村庄、美化庭院以及爱护山林,已经深植于每个村民的心中。”束珊珊很自信地告诉记者,“因为村民打心里明白、认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个事实。”她手指远山,“山上那些野山楂、央谷子、野桑葚、野菊花、野茶,城里人可稀罕了,这些山货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石塘味道’、‘石塘特色’、‘石塘名片’”。
事实上,石塘人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村庄上,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改造和绿化美化上,他们的规划更具雄心。宋涛说,他们正在积极发展石塘村旅游电商平台,准备与途牛、携程、同程等大型在线旅行商开展战略合作,建立美丽乡村大数据中心、全区林业数据采集中心,尽快把石塘村打造成南京首个互联网创业小镇。
绿美石塘,显然没有只停留在表面的绿美上,而是通过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把自己的发展和区域发展、国家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如今,石塘村人已经尝到了“绿色”带来的甜头儿,相信石塘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绿更美更好。
本报记者 吴晓鹏
2016年4月7日《中国建设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