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现代水利奠基碧水蓝天

24.10.2014  16:17
          寻找“碧水蓝天”,江苏有很好的注解:水乡蜿蜒流淌的溪流,倒映着朵朵白云;静谧的河湖,鱼儿跃出水面激起层层涟漪;烟波浩渺的太湖,在夕阳余晖下闪烁金色的光芒……都说江南美如画,这碧水蓝天的绿与蓝,构成了江苏江南水乡的“主色调”,而为画幅做支撑的“框架”,则是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省份,江苏以“系统治理”的现代治水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现代水利建设道路,持续推进现代治水实践,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江淮安澜、河湖健康、碧水流畅、和谐水乡”的美好图景,让碧水蓝天常伴身边。


   理念——系统治理  统筹兼顾


  江苏是经济强省,是全国首先提出“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省份;也是著名水乡,是领跑全国的水利强省。2011年5月,江苏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唯一试点省份,如今已走到第三个年头。三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水利现代化建设道路,始终坚持思路创新、理念保鲜,摸索出科学治水的现代理念。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兼顾即是其中重要内容。


  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春有海棠夏有荷,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美景,堪称“水美乡村”典范。高淳区也是江苏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区,这里正按照“一湖、两带、三区、四廊”的建设总布局,系统考虑,点线面结合,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体系,打造“高淳水圣地,生态最江南”。


  苏州东太湖过去围垦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恶化问题日益凸显。东太湖综合整治,“多管齐下”,“多线作业”,综合实施退垦还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了太湖“万顷烟波万般媚”的风光。


  江苏实施引调水工程,从整个流域、区域着眼,形成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系统,实现了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间的互济互调,统筹谋划调水,科学配置水量,一张遍布全省的大水网自此铺开……


  水的流动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水作为人与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支撑地位,决定了治水各方面需要系统谋划、综合考虑,才能真正解决水问题、水危机,否则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顾此失彼、前功尽弃。对整个水利现代化事业而言,更是如此,需要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加以规划布局。


  翻开《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六大体系的建设要求引人注目。构建高标准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水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规划将水利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丰富其内涵。“江苏省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将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与节约保护统筹并举、洪涝旱污综合治理、大中小工程配套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建设与管理均衡推进、城乡水利协调发展,全面构建防洪除涝安全、水资源供给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的水安全保障格局。”江苏省水利厅厅长李亚平的话,进一步阐释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系统治理的战略思路,要求将各项水利工作有机结合,相互推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水利工作整体水平的大跨跃。


  治水关乎水,但不止于水。江苏系统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还注重将水利工作与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水利现代化既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和保障,必须通盘考虑,整体发力,才能迸发强大推动力。江苏省综合考虑了苏北、苏中和苏南不同地区水利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苏南地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苏中苏北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有条件地区及部分领域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这一目标的确定,既与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与自然经济条件相匹配,也体现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保障作用。


  谋定而后动。从水利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规划布局,到具体水利工作的方案制定、贯彻落实,系统治理、统筹兼顾的治水理念,始终指引着总方向。


   实践——持续推进  突破创新


  什么是水利现代化?这在全国水利行业尚无成熟经验可资借鉴,江苏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充实、更新其内涵,不断探索新路径。


  一方面,水利现代化所描绘的美好图景不是终点,而是水利发展不断突破自我、标注新高度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水问题不断出现,需要用现代手段去解决,用水利改革发展去破解,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迈向水利现代化的过程。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的过程。”李亚平说,“要以‘惟进取也,故日新’之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


  江阴市以水利信息化为抓手,大力建设“智慧水利”。打开“江阴智慧水利农机信息化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只需轻点鼠标,就可清晰看到全市各水库、河道、湖泊、水工建筑等的实时监控视频,并可通过平台操作,实现遥测、遥控。此外,这套管理平台借助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将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水文防汛系统、水资源系统、河道管理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办公系统等的全覆盖,并与环保、气象等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大大提升了水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果说江阴的水利信息化战略是技术手段的大胆创新,那么无锡首创的“河长制”,则是水利现代化实践的制度创新。无锡是著名的工业重镇,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但伴随经济快速腾飞的,却是河流污染、太湖蓝藻暴发的创伤。痛定思痛的无锡人,在全国开“河长制”先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污染治理问题。本来无人愿管、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中国“水危机”严峻的当下,开创了催生河清水绿的可行样本。“河长制”的“无锡模式”,不断在江苏全面实施,推进727条骨干河道管理“河长制”,水利管理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更是在全国得以推广。


  事实上,水利工作的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在江苏每天都在发生。江苏省被列为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省份以来,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勇气,不断突破创新,持续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为全国水利行业现代化建设探索经验。


   成效——碧水畅流  和谐水乡


  在现代治水理念的引领下,在持续推进的现代治水实践中,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一组数据为我们展示了清晰的答案:2013年,江苏全省水利现代化综合得分84.7分,比2012年提高1.4分,比2011年提高约3.7分。监测评价的6项关键性指标,实现程度均超过80%,其中还有3项指标超过了90%;22项指标有20项不同程度提升;16项一般性指标有11项实现程度超过了80%。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保持了稳步上升态势。


  这些分数是由江苏省对照发展要求,研究制订出22项监测指标测评而来,水利现代化建设成效,有了科学的量化标准。


  在科学、详实的数据之外,还有“山水绕城流”的秀美景致、烟波浩渺的万顷太湖、“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护水深情……这些同样讲述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向前、从未止步的动人故事,写就了“江河安澜,碧水畅流”的诗意表达。


  被誉为“江淮明珠”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龙头,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这里一泓清水,两排银杏,数处园林,自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发挥了水利枢纽作用,使得江苏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还成为江苏著名的水利风景区,形成特有的水文化。


  江苏开展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调水引流、蓝藻治理、生态清淤和湖泛防控,使得太湖重现万顷碧波,歌中传唱的“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真正成为现实。借助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春风,江苏河湖水生态保护能力显著加强。


  在广袤农村,江苏积极开展“水美乡村”创建工作,针对各地不同的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特点、水文化底蕴和水景观特色,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农村,改善农村水利服务能力。如今,行走江苏,处处都是清溪环绕、青山隐隐、翠竹袅袅的“水美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注释。


  江苏省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以来,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全面加快,如今已基本建成流域与区域配套、农村与城市协调、洪涝旱污综合治理的水利工程体系,初步构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河湖管理水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江苏水利现代化不仅要为江苏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也要为全国的水利现代化积累经验。”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掷地有声的话,明确了水利现代化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坐标。


  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我们虽然没能躲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我们十分清楚要想留住碧水蓝天,必须综合治水,系统谋划。水利现代化建成之日,就是碧水蓝天长驻之时。江苏离确定的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日期已经不远了,“水更清、天更蓝”的日子正在朝人们走来。(刊登于《中国水利报》作者:袁玥 李先明 陈锋  赵洪涛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

连云港11部门共商冬季污染天气应对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冬季污染天气应对,环保厅
江苏省解除重污染天气蓝色预警
受冷空气影响,截至12月4日15时,环保厅
江苏拒绝为污染企业买单
   制定赔偿金使用管理制度  明确磋商和诉讼规则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