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湖清天蓝水乡美 秀丽风光画中来

05.11.2014  16:33

9月,苏州东太湖鹅卵石堆砌的浅滩上,清澈的湖水轻轻拍打着,泛起层层涟漪;天鹅绒般的绿色草地上,有甜蜜的情侣在这里拍摄婚纱照,有一家三口一起来度周末;慢行道上,脚踏车来回穿梭,欢声笑语传遍每个角落,一派人水相亲的景象。

这样的场景只是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美丽缩影。

理念之变    引得源头活水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水是生态之基,作为典型的水乡,江苏拥有江、河、湖、海多类型的水生态类型,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禀赋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生态省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江苏省水利厅厅长李亚平说。

多年来,江苏水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水利现代化唯一试点省份。开展水生态文明创新探索既是江苏水利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的《省水利厅关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适应江苏“两个率先”的进程,着力化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约束,建成有江苏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河湖水生态系统完整,城乡水系通畅,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机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健康,水环境优美和谐。

  “水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解决认识问题,作为涵盖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系统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也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等密切相关,必须作为江苏水利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李亚平说。

在江苏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水利人率先提出要确立水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在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牢固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更加坚定地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并重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统筹防洪排涝与综合治理的水利发展布局,更加强调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发展,以水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

理念之变引来源头活水,为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实践。

统筹治理    城乡共享水成果

江苏积极从“”字破题,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水美乡村”建设,开辟城乡两大战场,水生态文明之花在水乡江苏竞相绽放。

东太湖,作为太湖这颗江南明珠最耀眼的部位,一度因围网养殖,导致整个东太湖环境遭到重创。东太湖环境恶化使政府痛下决心,2008年,东太湖综合整治拉开序幕。

通过实施退垦还湖、退渔还湖、水系连通、生态清淤等一系列治理,东太湖如今重新生机勃发。毗邻东太湖的滨湖新城也正因优越的区位条件、整治后的优美生态环境、广袤的土地资源吸引着国内外各大投资商纷至沓来。

类似东太湖的巨变正在江苏各地不断上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资源环境基础。作为拥有良好水资源禀赋和水生态条件的江苏,率先启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各地也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积极开展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水环境的不断改善,带来的是水利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经济开发效益的多赢局面。

目前,江苏已有徐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淮安、泰州、宿迁、盐城9个市进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最多的省份。江苏同时启动22个省级试点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的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将探索出丰水地区和供水末梢、地级市和县城等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建设美好江苏提供水生态支撑保障。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了恒久动力。

不仅仅在城市,在农村,水环境整治带来的环境改善也为农村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南京市高淳区国际慢城,到江宁区石塘村,所到之处,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山水相容、景色秀丽、清新淡雅的江南水乡美景。“”已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烫金名片。

家住在江阴老夏港周边的住户告诉记者:“几年前,家门口的这条河又脏又臭,很多村民将垃圾、剩菜剩饭随便往河里倒。自从启动了水环境整治工程,河水也变清了,周围环境好多了,现在每天晚上我们也都愿意围着河边散步休闲了。” 

江苏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农村河塘疏浚整治。10多年来,全省投入207亿元,基本完成农村河网水系疏浚整治,实现沟通水系、提升引排、整治环境、修复生态的多重效益,使昔日“小桥、流水、人家”原生态美景重现。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村庄河塘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

在此基础上,江苏将水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生产生活方式等融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等各个方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水和谐目标。今年,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水美乡村”创建工作,选择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镇和村庄进行完善和提高;到2015年,将在全省建成首批100个“水美乡镇”、1000个“水美乡村”。

科学管理    激发持续发展动力

河道治好了,要使水活、水畅、水美,更关键的是在河道整治上持续推进长效管护。

来到江阴市月城镇,走进双泾村的水景观园区里,漫步或是登上游船,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江阴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孙明丰介绍说:“2005年以来江阴全面推进河道长效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引排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

  “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水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江苏的独特优势。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湖的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不仅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系到江苏人的生命健康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李亚平一语道破河湖管理之于江苏的重要意义。

如今,江苏已经建立7个省管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全省河道管理基本形成了覆盖省市县的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河湖管理从以前的“多龙治河(湖)”到现在的联合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轨道。

组织体系构建好了,如何实现长效管理,江苏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南京、徐州等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把河湖的日常管护交由市场化管理的“河道养护公司”来完成。南通则是对农村的河道、农路、绿化和垃圾处理四项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建立专业化队伍,明确规章制度,落实专项资金,打造“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

随着各地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机制,江苏的河湖面貌也因此得以焕然一新。

河湖管得怎么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住在南京江宁区秦淮河边上的褚大爷告诉记者:“这河以前有一段是出了名的黑臭河,但两年水也清了岸也绿了,现在我每天都要在这里遛弯。

随着河湖管理工作的层层推进,社会力量也被带动起来。沿河湖附近的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力求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机关干部和学生都积极投身河湖保护宣传,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日渐增强,全社会爱水、护水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河湖水域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百姓对水更清、岸更绿、天更蓝也有了更多的呼唤。相信随着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水乡的碧水蓝天将会以更加优美的姿态,为美丽中国画卷添上绚烂的色彩。(刊登于《中国水利报》  作者:程瀛  陈锋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姚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