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援塞医疗队和埃博拉“掰腕子”治愈率达八成
本报记者通过网络独家采访江苏援塞医疗队——
供图:江苏省卫计委
新华报业网讯 医学界有个名词叫生物安全等级,共分4级,数字越大越危险。艾滋病毒是2级,SARS是3级,埃博拉病毒则是最高的4级。最高致死率达90%的数据,让不少人直接将埃博拉病毒定义为“死神”。
2014年,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夺走逾万生命。为抵抗疫情,中国接连向重灾区塞拉利昂派出四批医疗队。目前正在前方的第四支医疗队来自江苏,这也是我国派出的首支由地方组队的援塞抗疫医疗队。5月11日、17日,他们将结束两个月的援非历程,分两批返回祖国。记者在他们回国前通过网络采访,听他们讲述“和死神掰腕子”的故事。
穿11件防护服,错不得
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首次发现。40年过去了,病毒起源?未知。治疗特效药?没有。疫苗呢?也没有。这一个个的“未知”,让埃博拉的危险性高度上升,也让诊治埃博拉的医务人员比其他人群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江苏医疗队副队长、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杨永峰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就在江苏医疗队援塞期间,当地媒体爆出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感染28例、死亡14例”的不幸消息。不夸张地说,与埃博拉病毒打交道的医护人员每天都是与“死神”在掰腕子。
面对如此危险的病毒,医务工作者如何确保自身安全显得格外重要。进入病区,医护人员需要穿多达11件的一套防护服。杨永峰告诉记者,面部保护有眼罩、N95口罩和面屏,身体的保护从内向外有贴身吸汗手术衣、防水不透气的连体防护衣、一次性隔离衣,手套要戴3层手套,脚的保护则是防水胶靴和靴套。“穿和脱的顺序很有讲究,每一个环节的顺序都不能错。尤其是脱的时候,因为这时的防护服外侧面已沾染病毒,如直接接触皮肤,就有感染的风险。速度也不能快,以防脱卸过程中可能的污染飞扬到空气中再次污染。”
医护人员在脱防护服时体力已大量消耗,这时很容易犯错。对此,杨永峰说,“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医护两人同时进隔离病区,同时脱防护服,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同时会有其他的医护人员通过视频监控每一个步骤,一旦发现不符合流程之处及时提醒、及时补救。”
正因如此,江苏医疗队在成功救治埃博拉病毒患者的同时,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保持“零感染”记录的医疗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