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对全省七百余家企业走访调查“问诊于企”
改革攻坚进行时
最近,江苏省编办组织13个调研组分赴各设区市开展“问诊于企”调研,涉及715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55家、全省营收超百亿元企业42家、全省民企百强72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其他企业326家。
“与行政审批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就是为了把准企业投资不便利、群众办事不方便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找准新的突破口,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红利”。省编办主任俞军介绍,企业提出的很多建设性意见会积极采纳。调研中对所有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召开14场座谈会,本报记者随调研组一同走访。
调研中,大家一致反映,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审批时间短了、盖章少了、收费少了、中介少了、材料少了,获得感强了。但是,简政放权还有空间和潜力。
扫除审批“拦路虎”,增强企业投资意愿
企业投资建项目,往往与市场需求同步甚至有所超前,如果在审批上耽误时间,就会增加成本、丢掉市场。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了,但仍不是非常解渴。
——项目立项希望减少许可。
50.49%的受访企业近期有投资意愿,对审批时间长短、办理事项数量非常敏感。调查显示,影响投资意愿最重要的因素是前置和后置许可事项过多,办证困难,比如排污许可、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
相关审批事项互为前置,也应实事求是、尽快理顺。苏北一家光电技术公司反映,环境验收必须等投产产量达到75%才能进行,但只有环境验收合格了企业才能拿到生产许可证,否则不可以生产。
——后置事项还可简化合并。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86.43%的受访企业在江苏新注册过公司,大家反映,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确实方便多了,但“先照后证”的改革成效被部分后置办证事项打了折扣。办理市场准入,企业认为最需要简化或合并的流程分别是统计局注册、公安部门申请刻章许可、发票资格认定。
徐州一家新能源企业建议,将社保登记、税务登记等环节纳入“一站式”受理,公安部门在政务服务中心增设刻章许可窗口。同时,取消统计注册,由统计部门到工商部门信息系统获得企业相关信息。
——联合审图应拓宽领域。
项目立项了、公司注册了,进入施工环节。78.18%的受访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办理过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大家建议,气象、安监、人防审图应取消或并入住建部门;日照分析、矿产压覆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非所有项目都要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项目审查意见书、核发方案审查意见书建议取消或合并。
审图本是为了项目建设合乎规范,如果执行地过于机械,就会对企业造成负担。连云港一家新材料企业就反映,公司产品特殊,火灾时不能用水扑救,仍被要求按厂区建筑面积建设6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
——竣工验收应有快速通道。
盐城一家纸业公司反映,厂房建造完工后,需要国土、规划、安评、环评等部门联合验收后出报告,该报告交由档案馆并出具档案移交证明书,以及施工、设计、建设、监理、档案等6个单位审核出竣工验收证明后,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证明。该企业建议,相关流程可以优化合并,建立竣工验收的快速通道。
评估检测逐步压缩,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在行政审批中伴随着很多评估、检测,大多由中介机构承担,收费标准、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关注的热点。如何让企业少花钱、少牵扯精力?
——分期建设项目评估要优化。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评估、能耗评估、安全生产评估、地质灾害评估……企业投资办企业,评估可不少。
苏中地区一家房地产企业建议,普通居民住宅项目可以省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地质灾害评估应在土地出让前由政府部门统一实施区域性评估,不能将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企业。
分期分批建设项目如何评估?苏北多家医药企业建议,项目启动之初编制环评报告,相关数据难以全面、精准提供,导致投产后及后续二期、三期项目重新环评,可以宽进严管,探索大框架环评,分期项目实施承诺制。
——与资质资格挂钩的培训费用应降低。
企业申报资质需要相应的岗位证书,各行各业的培训较多,收费更应合理。
南京一家建筑企业反映,建筑承包资质要求有经考核或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种类繁多,人社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名目与此对应,每个工种每人次培训费用在千余元。南京一家物联网公司透露,该公司系统集成项目经理要到省里的协会考证,一个证2万,一级企业需要30个证,二级企业需要15个证。
——检验检测结果要互认。
不少企业反映,现有的检验检测项目过多,而且许多是重复检测。比如,环评项目已包含清洁生产检测,不会产生噪音、粉尘的企业仍被强制要求进行噪音、粉尘检测,收取不菲费用。
盐城一家纸业公司建议,相关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要互认。比如,厂房建造过程中所用的电线电缆、照明设备、幕墙、门窗等材料都要送至专门的检测机构检测,其实,这些材料出厂时已经过严格的产品检验检测。
——中介机构应充分竞争。
无锡一家电子材料企业反映,地下水环评一项耗时4个月,无锡地区只有一家机构可以做,为了避免区域垄断,相关部门可以引入多家类似机构。
此外,有的中介服务项目还应确定合理的收费依据。比如,职业危害健康评审,不同类型的行业、不同层次的企业,用工情况、单位员工产值差别很大,延续按企业项目投资额比例收费就不合时宜,应及时调整。
降低制度性成本,需打出“组合拳”
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且暗藏“灰色地带”,正成为当前企业的最大困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打出更多“组合拳”。
大幅精简环节、压缩时限——
医疗器械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对新产品注册出台了很多政策举措,企业希望审批速度更快一些。在美国,医疗器械新产品仅需在网上注册登记,当天搞定,欧盟则通过自我报备、自我符合性声明的方式来完成。
因此,简政放权不能光看权力事项取消下放了多少,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办起事来是不是时间快了、花钱少了、成本低了。比如医疗器械新产品注册,需要对现有审评制度重新设计才能进一步压缩时限。
增强改革协调性——
无锡一家电力企业反映,权力下放不协调,立项、用地、规划、环评,分散在省级、市级、县级,来回跑。还有的企业反映,基层的审批事项合并了,上面的部门还未及时调整,基层的审批结论上面有时候还无法认可。
各地的审批服务已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在首批4个地区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已有7个市、10个县(市、区)申请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我省正在推进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增强改革的上下联动性。
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
调查中发现,部门信息不能互联互通、集成共享,导致各部门信息专网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镇江一家光伏企业反映,各部门测绘信息不共享,导致一个建设项目,国土、建设、规划测量了3次。
因此,依托“互联网+”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非常迫切,推进“网上审批”等改革,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真正做到信息互认、流程畅通。
消除制度性障碍——
有些事项看似符合流程,其实存在制度性障碍。苏北一家物流公司反映,项目立项审批需要一个部门的7位领导签字,经常因某位领导出差而被搁置,时间拉得很长。省内一家草坪生产企业推荐员工申报省里的表彰,除了企业盖章,还要到8个部门盖章,以此证明企业的合法性。
“包括法定经营成本、企业对潜在机会做出反应的成本,以及企业抓住机会获得关键要素的成本在内的体制机制性成本,在让市场主体获得关键要素的过程艰难而漫长。”俞军分析说,系统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营造创新创业新环境的关键所在。
记者了解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已对“问诊于企”调研报告作出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省政府日前已召开协调会,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反馈给13个设区市和省有关部门,先就事论事解决问题,再研究制定长效机制,释放简政放权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