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践】留住城市基因 找回故乡韵味
——江苏城市特色风貌塑造探索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从“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等方面入手,积极塑造城市的特色风貌。提出“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今年7月,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要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重新诠释其特有的内涵与气质,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中彰显特色,是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江苏一直在积极探索。
塑格局 推进特色空间体系规划
城市特色体现在城市格局特色、历史资源特色、自然山水特色和建筑特色等方面。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整合各种特色碎片、形成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结构性体系化城市空间,是江苏开展城市特色空间体系规划编制的目的和初衷。
江苏在省域层面率先提出并全面推进特色空间体系规划。在城市层面,组织编制完成省辖市城市特色空间体系规划,并逐步推进至所有县以上城市,形成主要城市联动、共同探索的格局;在区域层面,组织编制环太湖、古运河、古黄河、沿长江等区域特色空间规划。江苏发动了全省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研究提炼了城市特色定位,在系统分析城市空间特色要素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关键规划的编制,构建全省最主要的特色空间体系保护展示框架,形成破解“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空间载体。
以镇江为例。镇江以绿水融城为理念,编制《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江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提出强化山水资源保护,塑造山水花园城市。该市明确了城市空间特色定位,构建了“三山鼎立俯江城、江河交汇揽西津、半城山水半城绿、水绿融城城似锦”的城市山水格局;划定了山水保护空间,强化了景观风貌、高度视廊、城市界面和节点控制,通过规划的有序引导,努力实现“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北部滨水区建设实现‘一水’串‘三山’,无论是金山、北固山,还是江中浮玉焦山,走在江边栈桥上看上去,仿佛都是镶嵌在金山湖边的盆景。滨水区整治后,镇江正在重现昔日的大江风情,特色也逐渐彰显。”市民汤女士这样评价。
扬文化 系统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历史文化街区是表达城市文化特色的直观显现。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开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苏州等城市以专项规划的形式,率先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式。2002年,江苏出台《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奠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制基础。随后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等地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出台系列配套政策。经过30余年的努力,至今江苏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和制度体系。
此外,江苏构建了从专项规划到详细规划的保护规划框架,依法组织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保护规划编制。目前,全省所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均已编制完成。
建新城、保老城,拉开城市格局,减轻旧城压力,是妥善处理古城保护和发展关系的重要举措。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这种保护方式的优秀范例。早在1986年,苏州就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多年来,苏州始终坚持这样的空间战略,古城特色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护和呈现。
江苏向来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彰显。南京提出对历史资源“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思路,通过历史轴线、河湖水系、传统街巷、绿地系统、文化廊道等将分散的历史资源组织成网络空间结构,以凸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特色及环境风貌。
目前,江苏保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居全国首位,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成为江苏靓丽的名片。
显色彩 发挥园林艺术特有作用
淮安通过错季栽种和品种搭配地带性的春花、秋叶、彩叶、芳香乔灌木以及地被花卉,为城市居民营造了丰富多彩的绿色开放空间,呈现出四季有花有景、绿化彩化自然化的城市景观,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宿迁按照“生态、精致、时尚”的城市建设定位,围绕建设林荫城市、彩色城市和花园城市,通过分区规划营造特色鲜明的园林绿化景观、根据地段类型优化配置树种、打造花田花海特色景观、划定落叶季相观赏区等举措,为城市增色添彩,打造出“不同色、不同景”的城市风貌,彰显了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辨识度。“宿迁城市绿地利用自然条件、历史文脉等确立特色目标,构筑合理的结构布局,营建出富有地域个性、不可抄袭挪移的城市绿地景观,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浩这样评价。
城市园林绿化既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系统,也是丰富市民游憩活动的生活系统,更是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的艺术系统。江苏每两年举办一次园艺博览会,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园艺博览会的举办达到了园林艺术交流的目的,还为主办城市留下了一座永久性的大型园林,更是给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提供了范本。今年,江苏还编制下发了《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应用手册》,为城市地域景观特色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结合省情,江苏优化完善了省内人居环境奖和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标准和要求,城市特色塑造被作为其中重要的评选指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介绍,在省园林城市创建、扬子杯工程评选以及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上,江苏增加了对空间特色相关要求。同时,建立了江苏省设计大师(城乡规划、建筑、园林)评选制度,通过领军人才、示范项目的引领以及系列政策的推动,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特色塑造。
童 心
2016年8月29日《中国建设报》专题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