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践】为景观资源撑起“保护伞”

04.03.2016  11:55
 

——江苏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提升的探索实践

 

自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明确保护与利用思路、深化发展定位、探索风景名胜区事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护了大量珍贵风景名胜资源。至“十二五”期末,江苏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7个,景区总面积约176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72%。

管理好:规划为龙头 完善制度体系

日前,《镇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于今年2月1日起施行。这是镇江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长期以来,江苏省在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方面紧扣“规划”和“制度”两大关键词,以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管、强化制度规范建设为抓手,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模式。

规划是风景名胜区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江苏省各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全面编制完成,各级风景名胜区按需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太湖、蜀冈—瘦西湖、钟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开展。同时,江苏以《江苏省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为指导,开展景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争取至“十三五”末完成详细规划全覆盖。其中,三山、钟山、云龙湖等风景名胜区基本完成编制任务,其他风景名胜区也正在逐步推进相关工作。

江苏积极推进风景名胜区地方性法规体系的建设。自1988年《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已陆续颁布实施了南京中山陵园,太湖,云台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雨花台,云龙湖等多部景区保护管理条例。为提升风景名胜区服务水平,颁布了《江苏省风景名胜区服务质量标准》,使风景名胜区服务迈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在风景名胜区的制度建设方面,目前,江苏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级管理机构职能逐步健全,基本能够有效实施对景区的统一管理,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工作程序更趋规范。各风景名胜区还以数字景区建设为抓手,提升管理的技术含量。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景区通过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共享,网络覆盖,管理与服务融合的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作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始终强调抓好内部管理,制定了20多项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坚持从细节入手、重在执行,实行量化考核,管理绩效突出,为江苏创造了先进的景区管理经验。

在从2012年起连续4年开展的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中,江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机构设置、规划编制、资源保护、查处违章建设、标识标牌设置等方面总体情况良好。根据执法检查通报结果,南京钟山与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获评优秀等次。

保护好:自然为本源 促进科学利用

江苏风景名胜区与城市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空间联系,呈现出城景交融的格局,城市空间与风景名胜区之间难以割裂,存在一定的空间矛盾。因此,如何在两者兼顾的前提下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风景名胜区工作有两大要素,一个是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使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能够得以永续利用;另一个是科学合理利用,发挥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休闲价值,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旅游产品。”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巡视员王翔表示,保护不是不利用,而是要在规划前提下合理利用,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理念。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了,原有的风貌特色将不复存在,比如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所以一定要将“保护”这个理念牢牢树立起来。

为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秉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按照“整合、保护、优化、提升”的思路,江苏各级政府加大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江苏用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资金投入超过150亿元,实施了一大批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风景名胜区的环境,有效提升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江苏以风景名胜区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重点推进环境改善、品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据景区规划,恢复、改造和新建了一大批景点,景区基础设施与游览条件不断完善。这些整治措施,极大地改善了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

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5年间共投入资金40多亿元,搬迁了景区内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区的近1万多户居(农)民和31家工企单位,拆除总面积达83万平方米。通过实施拆建还林和生态修复工程,景区新增绿地面积7000多亩,提高景区森林覆盖率近10个百分点。同时,按照规划要求,精心打造了一批以市民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主题景区,南京市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因此增加了0.6~0.8平方米,实现了“显山露水、还景于民”的整治目标。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先后投入资金近30亿元,重点对东部景区开展集中整治,共征迁居民2200多户、大小工厂300多家,拆除面积达85万平方米,扩展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同时,新建了一批以恢复历史人文景观、优化景区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工程项目,增加景区游览面积近3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融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精致景区”的发展目标。

利用好:需求为导向 助力群众满意度提升

这里有门票销售、游客咨询、景区介绍、购物休憩、停车场等,我们需要的几乎都有,再也不用在景区奔来跑去了。”在江苏太湖游客中心,游客刘女士对笔者说。据了解,太湖游客中心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一级游客中心,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服务体系最完善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2012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实施《江苏省风景名胜区服务质量标准》,按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全面提升风景名胜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近年来,江苏各风景名胜区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游览设施,景区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江苏各风景名胜区持续推进车行游览路建设、游步道建设、公共卫生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工作,为了提高游客满意度,新建多处游客中心、导览解说设施与公共游览设施。同时依托智慧景区建设,积极建设景区门户网站、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导游导览服务系统。其中,南京钟山风景区完成环紫金山绿道主体工程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取得了热烈反响,游人量与重游率得到大幅提升,改善了风景名胜区形象,提升了服务游客的能力,其慢行系统与公交站点的接驳系统等富有创新意识的便民工程建设为该省同类型风景名胜区树立了榜样。

多年来,江苏还坚持开展文明景区、平安景区、诚信景区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景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使风景名胜区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除了注重完善风景名胜区的各项游览设施以外,江苏还积极挖掘风景名胜区地域历史文化,通过恢复、新建、改造等措施完善景区景点建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利用,取得了生态、文化、社会等良好的综合效益。

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景区的提升改造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又赋予了时代的活力,向社会展现出了别样的风情。“节假日带上一家老小,感受这里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镇江市民汤先生说。

目前,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西津渡,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博爱园,天地科学园,体育运动公园,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万花园,伴花村,金山、焦山、北固山景观提升等工程陆续完成并对外开放,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

王璇 童心 鲁茂亮

2016年2月29日《中国建设报》专题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