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守正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
一脉千古成江河
■ 变狭义的、静态的、孤立的载体保护,为宏观的、活态的、融入生活的空间营造,已在江苏形成普遍共识,化作行动指南
■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说,江苏将以文立心、以文培元、以文弘业,培育涵养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
长江滚滚东逝,运河贯穿南北,两大中华文化标识在江苏大地交汇;一横一纵,交相辉映,彰显着中华文明持久的生命力。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全国第一,城镇化率、经济体量稳居前列。人文荟萃,时代脉动,绘就出新时代的江南盛景。
斯文有脉,固本开新。江苏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赓续弘扬、守正创新中,用江苏气质、江苏气韵呈现中国气派、中国气象。
一江一河,文化标识更鲜明
青绿色山脉参差错落,河流湖泊水系纵横密布,沿线府州县城池清晰标记……打开清代彩绘本地图《运河全图》,一幅“青绿山水”跃然眼前。它从长城起笔,顺着运河水系蜿蜒向南,直至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扬州、镇江一带。
珍贵典籍长年栖身库房,如今能在云端窥见真容。2016年,“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启动,招募数百名学者参与,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截至2022年底,已出版1002册,其中七成已完成数字化。
“江苏的文化密码,藏在大江大河里。”《江苏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编委、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说,要理解江苏的文化,要先理解河流和文化的关系。
“江”字饱含水韵灵动,“蘇”字彰显物产富庶。简单两个汉字,向世人展示着“鱼米之乡”的生动与美好。
走进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正在展出。当参观者围着一件史前的“漆彩陶壶”仔细打量时,考古人员仍在这件器物出土的常州寺墩遗址现场作业,孜孜以求“寺墩古国”存在的确证。
考古探源持续推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彰显着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独特地位。考古人员在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了炭化水稻,在高邮龙虬庄遗址发现了栽培水稻,在泗洪韩井遗址发现了顺山集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和捕鱼工具……大量出土实物证明,长江下游地区依靠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发展全程。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江苏8个城市,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江苏8个城市,两大中华文化标识在此交汇,留下的文明璀璨不止“流淌”在典籍与文物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站在镇江北固山远眺,长江与大运河形成的黄金十字交叉仍是辛弃疾看到的模样,山脚下的西津渡却与古为新。谈古,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论今,这里食、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成为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省级示范项目。
一江之隔的运河原点——扬州三湾,千年运河水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边蜿蜒流淌,人们陶醉于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大好春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从零藏品、零展品,到建成并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奖,该馆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每天1.8万张预约门票常常“秒空”。
高标准编制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着力打造运河百景、长江百景……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一条条“文化玉带”将沿岸无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串珠成链,熠熠生辉。
“作为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江苏责无旁贷。”江苏省副省长徐缨介绍,江苏正努力打造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范例、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重要地标、文化引领区域发展的示范基地、人河相亲城河共融的美丽家园、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金字招牌。
文脉如水脉,生生不息的奥秘既在于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也要持续登顶无形的艺术高峰。
刷新“现象级”文化名片。作为中国美术书法重镇,名家大师灿若群星,江苏以“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为题推出中国画、油画、书法的全国性展览活动,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得以彰显;立足戏曲重镇,江苏从2018年起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前三年的集中展演实现了全国348个剧种“大团圆”,新三年计划尝试剧种传承发展新路径;无锡苏州争相打出江南IP、徐州欲重振楚韵汉风……各地均将原有标识进一步提炼、更新,发扬光大。
推进人才青蓝相继。1月29日,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在宁颁发,叶弥、刘灿铭、陆庆龙、李鸿良、罗周五位艺术家获此殊荣,其中最年轻的是“80后”编剧罗周。从《梅兰芳·当年梅郎》《瞿秋白》到抗疫题材的《眷江城》,多部昆剧现代戏让悠远的古典戏曲传统对接当下现实生活,罗周总是用十二分的热情和执着去书写“人”,每每令台上台下共同悲喜。
人才是未来的基石。江苏持续着力实施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以“紫金文化名家”为引领、“紫金文化英才”为中坚、“紫金文化优青”为支撑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为人民与时代放歌。江苏持续关注现实题材创作,话剧《枫树林》、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锡剧《烛光在前》,连续四年获得“文华大奖”。在最新出炉的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中,江苏共有电影《守岛人》、电视剧《人世间》、昆剧《瞿秋白》等6部作品获奖,创历史新高。
所谓文脉,对历史而言是“血脉”,对未来而言是“命脉”,对当下而言是“山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说,江苏正努力创新方法、路径、载体,探索更多辨识度高、引导性强、影响力大,能够支撑“先行”、实现“先行”的作品、项目和机制,以时代价值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引导人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日用而不觉,浸润时代人心
“秋白书苑成了我家的书房。”11岁的小学生李书瑶说。周六上午9时,书瑶与父亲一起来到常州天宁区的“秋白书苑”运河明德馆,径直走到一个熟悉的靠窗座位,开启一上午的阅读时光。
2018年起,常州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模式,建设以瞿秋白命名的智慧图书馆“秋白书苑”。截至目前,已建设的37家“秋白书苑”累计接待读者超580万人次,借还图书超200万册次。
面对人口密度较大、群众需求多样的实际,江苏将建设小而美、触手可及的“最美文化空间”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抓手。
无锡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百余座名人故居在保护修复基础上,增加展览、研学、文创、演艺等功能;高邮汪曾祺书房、徐州马庄文化礼堂、南京二十四小时美术馆等兼具“颜值”和“气质”之美,很快成为网红打卡点……“十四五”期间,将有1000个这样的文化空间遍布江苏城乡,成为居民游客共享的文化驿站。
“活化”是最好的传承。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说过,“把文物保护好,不是锁在库房里面严看死守,而是要让它们重回生活中,‘活’起来。”在江苏,这种变狭义的、静态的、孤立的载体保护,为宏观的、活态的、融入生活的空间营造,已形成普遍共识,化作行动指南。
——融入城市更新。伴随着《春节序曲》的喜庆乐声,竹林大饭店的兔年春联“岁月更新竹生韵?山河无恙林自香”揭幕,一场热闹非凡的国潮春晚正式开演。“老式电影院、缝纫机、结婚登记所……还只在影视片中见过。”“00后”高文乐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盐城人,但对过去的生活却很陌生。更让他没想到的是,选在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来这里逛逛,依然人流如潮。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90年代日渐荒废,如今重新红火,说起竹林大饭店“复活”的故事,老板打开了话匣子。“小到一个摆件,大到一栋民房,我们共搜集了1.8万余件老物件,还利用此前旧城改造中保留的砖瓦,尽可能做到整旧如旧,逼真还原。”
“城市是人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盐城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将本土元素深度嵌入文旅场所,以充满‘烟火气’的形式实现活态传承发展,努力实现保存城市记忆与拉动消费的双赢。”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国萍说。
——融入乡村振兴。“葵榴斗艳,栀艾争香”。栀子花香填满了南京人的初夏记忆。鲜为人知的是,香遍全城的栀子花90%都出自浦口区老山脚下的响堂村。2021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我们的节日”选择响堂作为端午文化传承基地,栀子花大会成为响堂第一个节庆IP。村民们惊喜发现,自家村口的“栀咖啡”成为网红咖啡厅,乡邻们开起民宿,山谷中的家乡声名远扬。
行走乡间,文旅正成为挑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金扁担”,用美丽资源撬动美丽经济,共同绘制“只此青绿”江苏画卷。参与响堂村“艺术重构乡村”项目的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认为,乡村振兴要力戒千村一面,要在保护传承乡村生态文化基础上,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系统规划,方能真正唤醒并留住乡风乡韵乡愁。驻村一年多后,他欣喜发现,由新老村民代表、设计师、运营机构和建设方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大小事务有商有量,磨合得越来越好。
——越融入,越融洽。早在16世纪南京就将《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四大古典名著中三部与南京有关。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学之都”,不仅为文学与南京的渊源增添新的注脚,更与市民日常的生活紧密相融。
据统计,南京已有近900家阅读组织,每年举办各类阅读活动1.5万余场,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6.53%;共有600多个民间读书会登记在册,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街头巷角随处可见书店和公共阅读空间,“探秘文都”微信小程序上标记了500多个古今融合的文学地标……整座城市书香氤氲。
“悠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在南京,对文学的追求是薪火相传的精神,文学的进步是城市发展的路标,也将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养分。”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说。
从数据对比来看,江苏堪称传统文化遗存与现代城市生活最具矛盾张力的区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居全国前列,拥有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中国大运河(江苏段)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同时,江苏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创造超过10%的经济总量,城镇化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超大人口规模是我国的国情,也是江苏的省情。”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表示,江苏将努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互协调、科技创新创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努力开创文化强省的新境界,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
寻根铸魂,敢为善为
到访昆山市千灯镇顾炎武故居,人们总会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言激情澎湃,也会感佩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
一代大儒影响深远。1984年,这里的人们干过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昆山自己创办了一个“开发区”并在上海虹桥机场设立一个大广告牌招商,引来不少质疑和嘲笑。但最终,昆山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为“昆山之路”这一传奇故事写下开篇。
今年2月,蝉联百强县榜首多年的昆山又有惊人之举。元宇宙产业大会拉开帷幕,元宇宙先行示范区启动建设,《昆山市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正式发布……昆山亮出了“元宇宙第一县”的雄心。
勇立时代潮头,善开风气之先。做到持续争先创优,绝非逞匹夫之勇,而是一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一副名联吟诵了数百年。距此车程仅二十多分钟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内,电影《澎湖海战》正在紧张摄制,这里的电影企业也在贺岁片《流浪地球2》《满江红》中提供了技术支持。
“从‘轧钢厂’到‘梦工厂’,这条无中生有的电影工业化之路离不开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党委书记施娟说,未来园区将重点推进数字影视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链条化,努力推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个春天,“四敢”成为热词。其实“四敢”的密码,一直蕴藏在江南文脉中,流淌在江苏人的血脉里。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江苏再次提出先行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明确文化产业要担当“先行区的先行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成标准,不能完全照搬现有文化强省的指标。”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说,在没有前路可循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先走一步,探索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标准、方法、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随着《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1+4”政策文件体系推出,江苏确立“两中心三高地”战略愿景,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建设有竞争力的内容生产高地、文化装备制造高地、文旅融合发展高地。计划到2025年,培育20家百亿级、200家十亿级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1万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
——更大格局谋篇。牢牢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美丽江苏建设等战略机遇,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江苏正培育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建设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打造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力争“十四五”末跻身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江河湖海就是我们设计文旅发展的‘大棋盘’,通过各地升级打造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形成棋盘落子式全域诗画美境。”杨志纯说,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充满“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
——创新方法路径。江苏将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升级的“棋眼”落在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创新高地的具体实践上。计划到2025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对长三角区域贡献率超过40%,建设虹桥-昆山-相城文化创意设计走廊、上海-南通跨江融合文化产业试验区、环太湖文化科技创新圈,共建2个千亿级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
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胜人一筹。江苏正全力发挥文化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让文化的血脉、产业的骨骼,融入经济社会肌体,塑型,塑魂,塑未来。
作为江河湖海齐全的省份,水,最能代表江苏。它随物赋形、与物无争,却又滔滔不绝、无坚不摧。
民族危难之际,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瞿秋白“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先辈们抒展心怀家国、命运与共的深厚情怀,留下深沉的忧患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基因。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享誉全国,谱写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华西村奇迹等时代篇章,彰显开放包容、惟实惟新的精神气魄,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说,迈上新征程,江苏一定要有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以文立心、以文培元、以文弘业,培育涵养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江苏贡献。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蒋芳
(载《瞭望》新闻周刊2023年第10期)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