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何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抓住用好国家战略叠加机遇
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许多重大发展战略先后在江苏密集叠加。如何深挖国家战略蕴含的巨大红利,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记者采访了省政府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三位专家。
记者:改革开放40年,就是一部抢抓机遇、用好机遇的发展史。精准认识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跳出江苏看江苏,站在全国看江苏,放眼全球看江苏”,请问如何理解这句话?
陈雯:在“两个一百年”建设的时间关口,把江苏发展带入新境界,应清楚地看到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比较优势,才能找到新的努力方向,避免沾沾自喜或是简单的自我否定。国家战略叠加给江苏带来更多改革、开放、创新的红利,帮助江苏站在更高平台、赢得更大发展。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解决的是江苏发展中国内与国外的关系问题,帮助江苏寻求融入全球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全球竞争力;长江经济带解决的是江苏发展中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发挥江苏沿江地理优势的同时,又强调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解决的是江苏发展面临的地区分工合作关系,通过有效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发展,而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江苏获得更多发展新动能。
记者:每项国家战略都有其普遍性要求,江苏本身发展也有其独特性和阶段性特征,请问如何做到两者的紧密结合?
成长春: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多重国家战略的普遍性要求。五大发展理念与江苏融入多重国家战略的工作目标也是完全契合的,为江苏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指引、发展动力和评价标准。现阶段,江苏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过去的单一坐标转向复合坐标,从追求发展速度与总量,转向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的平衡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发展动力结构优化、民生福祉的最大化。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要提升发展层级、实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沈正平:国家战略是全国层面的顶层设计,其作用不限于一个区域,而是全国性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覆盖全国某一类区域或某一类领域,这就是国家战略的普遍性要求,也是“求同”所在。然而,江苏作为全国的一个省份,不仅发展条件不同于全国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而且所处发展阶段也有差别,这就决定了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普遍性要求时,要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符合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创新之路。就是要科学研判新时代江苏发展的新坐标、新定位和新内涵,并根据变化中的新要求确定新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而采取新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
记者:目前江苏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战略红利的释放,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成长春:江苏要进一步促进国家战略红利释放,一是推动贸易多元化。加大力度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江苏与非洲、拉美、南亚等新兴市场相关国家(地区)的经贸合作,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在制造业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江苏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擦亮江苏“智造”品牌;在服务业方面,加快江苏现代服务经济体系建设,强化服务业供给与制造业需求有效衔接,让整个经济循环更加流畅,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发展质态显著提升。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使苏南、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同时,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协作,提升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
沈正平:限制国家战略红利释放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江苏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不够平衡,相比于“引进来”,“走出去”相对滞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不充分。要全面提升“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水平,以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以建设境外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助推苏企“走出去”,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和新领域。二是产业结构不够高级且对需求的适应性较弱,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在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奋力推动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攀升。三是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需要不断增强区域与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全面提高江苏发展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颜云霞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