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湖沿岸小村建成生态主题村

10.04.2015  15:4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苏州市吴中区太湖边的杨湾村,紧靠东山环岛公路、长圻旅游码头,枕山面水,南望三山岛,西眺西山风景区,北邻陆巷古村,夜里“聒噪”的蛙声,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来源。

  太湖的生态环境一直为沿岸百姓所关心。为了爱护这里的山山水水,严格的环保措施让吴中区不敢越雷池一步。

  “每年起码有10到15个项目被否决。”吴中区东山镇党委书记吴金凤说。以碧螺春茶闻名天下的东山镇,是一个延伸到太湖中的半岛,环保标准极其严苛。几年前,东山镇花大力气谈下来一个生物制药项目,最后却被卡在了环保线上。

  吴金凤的苦恼,也是吴中区环太湖各个乡镇“当家人”的共同苦恼。吴中区拥有太湖约60%的水域面积和长达180余公里的太湖岸线,沿湖5公里属于一级保护区。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说,这些年,吴中区每年将15%左右的财力用于太湖治理,沿太湖乡镇陆续关闭了全部采矿、建材、化工企业,并全面复绿。

  “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太湖”,俞杏楠说,“但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守穷。

  东山镇杨湾村党总支书记陆雄文也在尝试答好保护和发展这一“考题”。前年,台湾生态保育专家林正雄对杨湾村进行生态调研时发现,经过多年环境保护,杨湾村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青蛙尤其多,足足有61种,特别是在台湾属于一级保护动物的金线蛙,在杨湾村却遍地都是。这让陆雄文看到了商机。

  以往,在农村,蛙声被认为是吵人的噪音,很多农民没有保护青蛙的意识。村民徐吉经常在夏夜里打个灯、拿个鱼叉到湿地捕青蛙来卖。

  但对城里人来说,青蛙多意味着生态环境好。“在银色的月光下,听着蛙声,喝着碧螺春,这肯定是城里人想要的。”陆雄文决定建个“青蛙村”,让青蛙给村里“代言”。

  听说要建“青蛙村”,有的村民不理解。“一斤蛙声多少钱?”徐吉问陆雄文。陆雄文笑着说,“肯定比卖青蛙贵”。

  陆雄文给他算了一笔账:由合作社出面,将闲置民居租下来,以农房资产折价入股加入合作社,实行按股分红。“假设一套房子400平方米,前三年每年能获得近5万元分红。三年过后,视经营情况,还会有每年不低于5%的二次分红。

  2014年,村里成立了苏州市首家农房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与专业公司合作,为民房找出合适的文化创意点——青蛙村是第一个创意。

  沿着一条流向太湖的小河往村里走,处处可见青蛙的身影,青蛙雕塑、青蛙涂鸦,连公交站牌和下水管道口都精心设计成青蛙造型。在村口,利用空闲民房投入运营的“西巷栖居”首期主题民宿已经开张,蛙型玩偶和厨具等随处可见,每间客房的门牌和楼梯扶手都是用废旧的船橹制成,院子里的大花盆则是用一条废弃的小渔船改造而成。

  清明假期,不少南京、上海的游客来到“青蛙村”参观休闲。陆先生一家就专门从上海过来度假,虽然一间民宿一晚的价格近千元,但他觉得很值。“这里生态环境好,清新空气和田园风光在大都市可是享受不到的。”他说。

  徐吉现在也不觉得蛙声吵了。“村里已经成立护蛙队,以后谁来捕青蛙,我第一个不答应。”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