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剧院本月封顶 荷叶水滴造型散发"南京味"
记者近日从江苏大剧院施工方了解到,大剧院的歌剧厅本月完成封顶,这也标志着江苏大剧院全部封顶。经过方案调整,大剧院顶部将由原先的纯白色,变为蓝白渐变色,与雨花石纹路相像,从空中俯瞰,“荷叶水滴”造型的江苏大剧院像4颗美丽的雨花石,散发着“南京味”。
江苏大剧院项目位于河西新城文化体育轴线西段、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西,建筑总面积为271386平方米。整个项目包括2700座的歌剧厅、1000座的戏剧厅、1500座的音乐厅和2300座的大综艺厅,还有780座的小综艺厅以及附属配套设施。满足歌剧、舞剧、话剧、戏曲、交响乐、曲艺和大型综艺演出需要,具备接待世界一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同时又是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平台、文化惠民的开放场所。
大剧院呈现“荷叶水滴”造型,4个“水滴”是4个大厅,中心还有一处公共大厅,此外还要建12米高的“荷叶”高架平台,将“水滴”托起,市民可以直接从平台进入大剧院。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设计之初,江苏大剧院的顶部颜色为纯白色,与奥体中心顶部两条显眼的“红色跑道”相比,白顶显得比较单调。调整之后,江苏大剧院顶部颜色将由纯白色调整为蓝白渐变色。而蓝白的渐变纹路和雨花石的纹路十分相像,让大剧院多了一份“南京味”。
3D模型指导施工省时省力
江苏大剧院的施工由中建八局总负责,副总工程师汪贵临介绍说:“整个工程中最难的地方是混凝土的圆弧形墙体施工。江苏大剧院4个演艺大厅表面都是圆弧形,内部还有高跨度、大跨度的双曲线弧形看台,这给混凝土的浇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最终,他们采用了BIM技术,将平面图纸转换为3D模型指导施工,这在全国剧院系列施工中还是首次运用。
汪贵临告诉记者,施工方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空间进行检测,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修复。这一技术解决了大空间建筑施工中难以检验以及无法改进修补的难题。据介绍,这套国际上领先的建造技术由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共同研发。引进这套技术,江苏大剧院的建造不仅节省了经费,还提高了精度。
声学系统让每个观众都听得真切
据介绍,歌剧院采用了自然扩声的设计,即使演员不用话筒,坐在最远角落的观众也能听得很清楚。1500座的音乐厅则在设计上有效地缩短了听众和乐队之间的距离。戏剧厅设有专为剧场表演准备的前置式表演舞台,倾斜的池座上方的两个楼座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视听效果。施工方采用声学模拟系统对每个座位区域收到声音的情况进行测试。如果坐在某个座位的观众在声音的获取过程中有“盲区”,那么会在自然扩声的布局方面进行调整,让每个座位上的观众都听得真切。
江苏大剧院落成后,音效会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生活?项目负责人介绍,施工方专门聘请美国的声学专家为顾问,为剧院定制了“隔音墙”,隔音效果达到65分贝,在国内属于顶级。有了“隔音墙”,即使是站在江苏大剧院的厅外也难以听到噪声。
除了看戏,还能看展览喝咖啡购物
江苏大剧院地下10万平米的区域,除了一些机房等辅助设施外,全部用来规划建设停车场。在公共交通上,江苏大剧院北临梦都大街、南到奥体大街,西临扬子江大道、滨江公园,东面是一条规划路,周边还有两个地铁站出口,分别为地铁10号线的奥体中心站和梦都大街站。届时,市民到这看演出很方便。
建成后的大剧院不仅是市民欣赏文艺演出的地方,也是艺术的展示中心和交流中心。“今后一些文化展示会在公共大厅举行。”相关人士介绍说,公共厅的周边还规划开一些简餐、咖啡馆。未来,江苏大剧院还有教育、休闲、娱乐和购物的功能,将成为市民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冯兴 赵金凤)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