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四大“世界遗产”调查:保护与利用该如何平衡

15.07.2019  13:03

  “盐城通过!祝贺中国!”北京时间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一声槌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块位于盐城的自然湿地,成为江苏首个世界自然遗产,我省的世遗数自此增至四项。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运河南端,苏州古典园林织构着“最东方”的审美;运河以西,玄武湖畔一座明孝陵散发着600年金陵帝气;运河以东,盐城的黄海湿地上鸟类蹁跹……在世界遗产的版图上,闪耀着这些江苏身影。

  申遗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入遗”之后如何“活化”利用,又该怎样平衡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报采访组兵分多路,对江苏四大“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调查。

  找一条“人与自然共美”的开发之路:

  申遗成功,盐城以保护促转型

  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自在栖息……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潮间带滩涂的盐城黄海湿地上,栖息着400多种鸟类、200多种鱼类和多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这片备受关注的区域,曾饱受非议。”省自然资源厅巡视员夏前宝多次来这里调研。他告诉记者,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黄海湿地既是沿海重点开发区域,也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不与动物争湿地,不与未来抢资源。条子泥区域,曾是我省沿海开发重点项目。去年,盐城主动扩大黄海湿地保护范围,将条子泥区域纳入遗产提名范围,停止围垦开发。今年2月,盐城市决定在条子泥建立市级湿地公园。

  “江苏是平原地带,缺少高山峡谷和原始森林,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是个奇迹。”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感慨,我省坐拥900多公里海岸线,盐城申遗成功为沿海开发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与选择——更多承载“生态保护、生态安全”功能。

  保护,不代表不发展,而是以保护促转型。盐城市申遗办主任吴其江表示,“申遗,是为了更好保护沿海湿地,倒逼盐城加快产业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日,盐城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用好“世遗”金字招牌,做好“生态+旅游”文章。“要努力把盐城建成国家生态湿地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生态旅游康养基地,推动盐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

  筑一段文化与经济交映的“长廊”:

  文化运河,亦是交通运输大通道

  7月10日,京杭运河淮安段,夏风吹拂着岸边柳树,往来货轮犁出阵阵波浪。大运河在葱茏绿廊中缓缓流淌。

  “运河水越来越清,两岸绿植越来越茂盛,通行货船也越来越多。”京杭运河苏北处宋海燕深情讲述大运河的变化,“这几年大运河推进绿色航道建设,沿线绿化、生态护岸提档升级,船舶生活垃圾和污水、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应收尽收,让运河重现美丽与活力。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江苏是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遗产河段长度325公里、遗产点段28处。

  “流动的是河水,留下的是文化。”省交通运输厅政研室工作人员说,经过精心修缮,江苏沿河打造了40个“网红打卡最美地标”。大运河畔第一古镇窑湾、运河和淮河淮安水上立交、内河航标第一灯塔扬州六圩灯塔、建于唐朝横卧苏南运河的苏州古宝带桥……是大运河航运文化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既要活化百态文化,也要筑起经济长廊。京杭运河通航里程达1442公里,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其中江苏段687公里,是全线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区段,货运量约占京杭运河全线货运量80%,占江苏内河航道货运量的六成,去年货运量约4.8亿吨,是莱茵河货运量的2倍多。

  “京杭运河不仅是美丽江苏的亮丽名片,也是我省沿运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金凌说,我省将建设“三个运河”:“顺畅运河”,构建顺畅高效的沿运河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绿色运河”,加快建设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文化运河”,将大运河江苏段建成国内内河航运标杆和世界内河航运之窗。

  造一座“无边界的博物馆”:

  文创开发,让明孝陵“”起来了

  “2009年前,这里只有一座城楼,上面的屋顶都没有了。”7月10日,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廖锦汉指着著名的方城明楼景点介绍起它的“过去”。

  明孝陵号称“明清皇家第一陵”。2003年7月,以其独有的建筑体制和文化价值赢得全票赞成,荣列《世界遗产名录》。

  彼时还是文物处副处长的廖锦汉全程参与了申遗过程。在他看来,申遗成功仅是一个开始,“这些年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制度建设,二是环境整治,三是持续对文物本体修缮。

  明孝陵著名的“中轴线”上,原来是可以通9路公交车的,为了给游客更好观赏体验,景区将大道重新整修建设,现在只供游客步行。

  让“沉睡的陵园”活起来,是廖锦汉一直思考的问题。“明孝陵坐落在森林覆盖率达80%的中山陵园风景区,坐拥历史与文化,目前正积极向服务型、生态型的景区转型升级。

  这几天,明孝陵博物馆正在举办《时光流泉——中国历代钱币展》特色展览,吸引了不少游客。暑假期间,明孝陵还将举办陶瓷手作、雨花茶艺、亲子汉服等活动,来增进与市民和游客的联系。

  搭上互联网东风,明孝陵近年还开始打造“博物馆文创综合体”展示自身。推出“明孝陵文化行走”系列活动、开展“我是小工匠”卯榫拼接、中国传统拓片制作、明代茶文化和礼仪学习等体验活动……通过送展送课进学校、进社区等社教方式,加强与研学机构合作,探索定制化服务,并逐步特色化、品牌化,打造“无边界的博物馆”。

  如今,明孝陵越来越有名气,仅海外游客,就比十几年前多了差不多5倍。

  建一个“主客共享”的园林城市:

  加减并举,百园之城更“苏式

  漫步苏州平江路,走到大新桥巷,再往东行数十米,墨客园便出现在眼前:松风涌泉、秀山飞瀑、清凉水殿……完美呈现苏州古典园林的精巧与雅致。

  隐匿小巷深处的墨客园,2017年对外开放。“苏州园林设计院退休工程师金志砺来看了之后,当场流泪了,直说这就是她心中最想要的园林。”园主张桂华自豪地介绍,园子开放以来,常举办雅集活动,吸引一批园林文化爱好者。现在又打造特色园林民宿,让游客体味到传统“苏式生活”。

  苏州自古便是“园林之城”。1997年、2000年,苏州先后有9座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国内拥有文化遗产单体最多的城市。

  鼎盛时,苏州园林多达250多处。由于战乱、年久失修等多方面原因,有的园林已不复存在。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周祺林介绍,园林入选“世遗”后,该市针对园林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缺乏保护意识,专业力量、保护资金不足而导致园林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等难题,不断创新园林管理模式,既实施“群体性保护”,也采取“分类保护”。

  苏州对古建筑修复和开放前公共设施、环境整治一次性投入分别给予5%和30%的补贴,缓解园主压力。今年5月,第五批《苏州园林名录》编制征集工作启动,目前,《名录》收录园林108座,已开放的近八成。

  苏州园林,一方面做“加法”,打造“百园之城”;另一方面做“减法”,缓解流量过热。4月27日起,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等已不再提供现场预约和购票,改为分时段向游客开放。“五一”小长假期间,拙政园客流量从每小时9000人降到3000人。

  “我们将鼓励更多私家园林开门揖客。”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遗产监管处处长陈荣伟介绍,去年,畅园、道勤小筑、后乐园、瑞园、乡畦小筑5座园林以免费预约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实现了“主客共享”。(付 奇 丁蔚文 梅剑飞 陈雨薇 颜 颖)

  原标题:申遗之后,保护与利用该如何平衡——江苏四大“世界遗产”调查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