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台商科技范儿谋转型 大陆上市与"走电商"成热选

29.11.2017  09:15

  中新网南京11月28日电 题 江苏台商“科技范儿”谋转型 大陆上市与“走电商”成热选

  记者 朱晓颖

  “你看,在我的养猪场,猪粪通过自动刮机被刮出猪圈,干湿分离,经过发酵变成天然有机肥料、沼气发电……”在日前的2017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期间,全稳农牧科技公司负责人陈进财神情专注,就展会上的视频演示向记者做讲解。

  陈进财是去年刚到江苏淮安投资生猪养殖的“新台商”。有趣的是,过去他的头衔一直是“稳茂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半导体、电子行业的老科技人;去年他第一次到大陆投资,跨行颇大,成了一名科技养猪人。

  台商爱持“科技范儿”、走“科技路线”,成了江苏台商转型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海峡两岸交流30周年。从30年前首家台资企业落户这里,位于长三角中部的江苏,逐渐发展成大陆名副其实的“台资高地”,是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截至去年底,江苏累计批准台资项目2.6万多个,实际到账台资717亿美元。江苏吸引利用台资占大陆台资总量的近1/3,苏台贸易额约占两岸贸易总额的1/4,台商投资额连续十多年位居大陆首位。

  江苏台企,从代工制造、贴牌生产,到设计研发、创立品牌,一路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步伐。江苏南部昆山、中部泰州、北部淮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江苏省台办经济处副处长李晓志对如此变化历程感同身受。他说,近些年,不少台商选择在大陆上市、“走电商”,将过去的生产制造基地,升级为营销、科研总部,吸纳高端人才积聚,对产业要素进行提档升级。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陈锦龙,就是最好的例子。

  1988年,他是台商投资江苏张家港第一人;10年后,经他牵线搭桥,引来一批台商。2000前后,在张家港投资的台资企业,有三分之一和他有关。张家港人形象称呼他为编外“招商局长”。

  陈锦龙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换职”过程。刚到张家港时,他是晶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后来涉足婚纱摄影器材、光电、钟表制造行业。随着大陆竞争愈发加剧,去年,他彻底退出电子行业。今年年初,60多岁的陈锦龙正式接手网购平台,职衔是“京东台企名品馆负责人”——电商“招商人”。

  京东台企名品馆是今年5月8日上线开通的。当天,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江苏宿迁京东台企名品馆线下体验店,扫二维码买下一只红色保温杯,成了第一个消费者。

  自开张的这半年多来,台商“走电商”热情高涨。陈锦龙说,目前,咨询申请入驻的台企有500多家,审核通过完成入驻的有200多家,有100多家台企产品上线销售,上架产品达6000多个。“由于资料准备问题,不少台商还在排队。

  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贵,也是科技界的“老人”了。他跟随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到江苏昆山设厂,见证了企业“科技路线”的转型提升。

  他还清楚记得,上世纪90年代,他们做市场“爆款”英特尔486、586主机板,2000年前后做电信交换机板、基础设备板,那时利润都很好。

  随着技术迭代、竞争加剧,现在,他们将制造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高端的差异化产品,如企业通讯市场板、高阶汽车板、工业设备板、航空航天板等,应用于4G等基础通信通讯设施、汽车、高铁、智能电网、航空航天、微波射频等领域。

  李明贵说,为上市花费了7年努力,2010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登录,这里的业绩甚至超过了台湾。

  一份人力数据,体现出台湾人才登“”意愿愈加强烈。

  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江苏每引进10人次港澳台专家,就有9人次来自台湾。台湾地区专家总量及占比,连续多年居江苏引进境外专家首位。

  人才“轨迹”的变化,呼应着江苏产业结构变迁和升级。这些引进专家最初集中在农业、工业制造领域,近些年从事医疗、管理、新兴服务业的专家大幅增加。(完)


编辑:顾名筛
江苏:探索从“台资高地”转向“台智高地”
  新华社南京11月14日电(记者何磊静、陆华东)Huaxia.Com 江苏新闻
江苏宿迁:京东台企名品馆助推“台商走电商”
    新华社南京11月13日电(记者赵久龙、陆华Huaxia.Com 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