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
截至2018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6.7%。
全省教育大会召开前,省教育厅亮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发展也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连冠”;“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持续推进……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人才高地注入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多年来,我省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以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学科为支撑、以问题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全省思政课建设集中体现出“三个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探索精耕细作的思政育人新模式。“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江苏是科教人才大省,最大的优势是科教人才优势。从毕业生就业流向看,我省的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校共向社会输送人才381.7万人。2018年,江苏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6.2万人,同比增加0.6万人,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南京等地相继推出“宁聚计划”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创业就业,我省继续保持人才“净流入”状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不竭动力。从今年起,我省将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监测,切实推动建立并不断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以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
以学生为发展中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决破除教育评价体系中“五唯”顽疾,我省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省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建设和使用。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本科教育,我省坚持“以本为本”,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启动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研究生教育,我省设立了产业教授制度,通过选聘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实现高校与企业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
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省委、省政府对学前教育一直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补上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短板,我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在乡村、在社区,一所所崭新的幼儿园拔地而起。如今,我省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77%,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为89%。
近年来,我省实行教育资源预警预测机制,综合运用匹配系数法、回归模型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科学测算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各学段学龄人口数,并发布年度预警报告,为各地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高等教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精准对接区域需求,全面深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集聚资源、协同创新、引领发展、服务地方的融合发展之路。据统计,2018年,全省高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5.71万项,比2012年增长70.58%。截至2018年底,发明专利拥有数4.92万件,全省高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数跃居全国第一。“我们支持相关高校及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加大对原始创新、应用技术研究的力度。”葛道凯说,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的科研协作模式,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目前江苏已建成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305个。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经费逐年连续增长。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82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2253亿元,占总投入的80%……这一串数字,显示我省近年来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各项教育事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撑。
教育经费,要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红利”。目前,我省已经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并建立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稳定增长机制。近期,我省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实施意见,围绕“调结构、提效益”主线,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努力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办学点的扶持力度,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竣工项目学校4236所,竣工面积2115万平方米,占‘改薄’五年规划校舍建设总面积的117.37%。累计支出校园校舍建设经费545.7亿元,占‘改薄’五年规划总投入的134.3%。”葛道凯说,我省努力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办学标准化,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经费是保障,政策是导向。今年5月1日起,《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省级层面首部关于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地方性法规,将有效黏合校企在人才培养与需求间的差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民办教育发展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江苏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站稳人民立场,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今年春季新学期,江苏在全省推广中小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弹性离校”政策,并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建立课后服务优质资源供给长效机制,会同省体育局、省科协研制科技类、体育类、实践类课程推荐菜单,在南京市试点推送462门免费体育和科技类课程,邀请科学家、院士、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士进校园,丰富孩子们的课后服务内容,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是我省去年开始推进的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一项纵深改革。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具体实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下,专项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效果。
“开展课后服务,目的是逐步挖掘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特色教育,促进教育资源的利用。各校精心筹划,教师志愿者们主动作为,把课后服务变成满足成长需求、完善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递交出富有实效性及可操作性、有质量的‘教育答卷’。”葛道凯介绍,经初步统计,目前江苏全省城区小学和初中开展课后服务比例分别达到53%和24%,吸引了53.7万城区中小学生,小学和初中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数分别占比18.7%和23.2%。
我省突出政治站位,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长效机制,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常态化开展督查检查,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为逐渐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4月28日,我省召开深入持续开展全省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将专项治理重点从校外转向校内,开展围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和全省学校安全风险专项治理。
“当前,江苏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必须转变发展评价导向。”葛道凯说,江苏将更加突出人民满意,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使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为贴心,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江苏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王 拓)
原标题: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