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刹“未批先建” 审批也应提速
据媒体近日报道,国家能源局江苏监管办通报了十家新能源企业存在“未批先建、提前开工”等违规建设问题,在被点名的企业中,既有中央企业所属单位,也有江苏本地能源企业。
通报内容显示,违规企业项目的开工日期多集中于2012年10月到2013年上半年,但直至2013年下半年有关部门才予以核准。有关部门要求违规企业要深刻检查、主动整改,其他企业要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不管是什么投资项目,只要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审批核准的,“未批先建”,都是一种违规行为,不管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都不能纵容。从这一点来看,有关部门通报批评,确有必要,这也给很多企业敲响了“合规”的警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这个警钟的确需要不停地敲打。有关部门要求企业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这当然没错。
但作为审批方,在对审批企业敲打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从这件事中反思些什么呢?譬如,相关企业“未批先建”,是不是也有审批程序过于繁冗、审批时间过长的客观因素呢?如果少数几家企业“未批先建”也就罢了,而十家规模不等的企业都出现相同的问题,是不是也提示有关部门审批流程需要改进、审批需要提高效率呢?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企业发出共同的抱怨:为了项目审批,跑部委常常跑断腿、掉层皮。
正因为目前审批事项中存在种种弊端,李克强总理今年10月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当前简政放权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等现象,并强调今后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很显然,手握审批权的有关部门,反思一下自己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效率,无论是对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还是对于推动深化改革,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外,在反腐大潮下,一些手握审批重权的部门成为了重灾区,官员接连落马。而现在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因为反腐力度的加大,有关部门会不会因此而“懒得作为”甚至“少作为”“不作为”,以为“不作为”就会“不犯事”呢?倘若如此,则势必会出现该及时审批也不及时审批,可以加快速度的也不加快速度。企业干着急,但也无可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曝光的十家企业都是新能源企业。而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出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而既然是“鼓励”,那就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审批也应提速,不能让企业“竞争还没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