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绽放“一带一路”

14.04.2016  09:45

  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大规模走出去

  “经过各方努力,我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仅今年一季度,全省新批境外投资项目就达267个,增长14.1%;中方协议投资额36.3亿美元,增长49.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昨日,在省发改委、省国地税局等单位主办的“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企业政策对接会”上,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重点介绍了我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有关政策,和正在制定的《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陈震宁强调,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我们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江苏经济开放度高,又是全国制造业大省,不少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意愿强烈。根据国家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由省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日前已报请省政府审定。

  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18年我省对外投资从2015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140亿美元,年均增长12%。同时建立滚动项目库,排出了266个重点合作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256亿美元,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111个;建设10个重点境外产业园区,中方协议投资额23.3亿美元。力争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实施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境外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装备制造跨国公司,全省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走出去的规模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对接会现场,省发改委还与国开行江苏省分行就共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签订了《全面对接协议》,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

  记者了解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省产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部分优势产能出现严重过剩,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在75%、70%、70%左右,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80%—85%的正常产能利用水平。并且,产能过剩有扩展到光伏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趋势,企业效益下滑、部分生产线停产等现象已经出现。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园区提档升级的压力愈发明显,面临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显著上升、出口产业增加值低、缺乏本土自主品牌、对外投资水平与贸易大省地位不相称、走出去企业的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内外困境。

  据介绍,我省已有18家海外产业园区正在运营或起步建设,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一系列可复制的产能合作模式也已形成,包括徐工集团的技工贸一体化模式,天合光能的贸易壁垒规避模式,汇鸿集团的外贸带动投资模式,红豆集团的境外产业园区模式,金昇集团的并购返程投资再走出去模式,中江国际的海外工程承包模式等等。与此同时,国开行江苏省分行发挥大额中长期外汇资金优势,融资助推省内骨干企业开展境外并购,成功支持了徐工并购施维英、金昇集团并购埃马克、苏宁收购PPTV等一批重点项目。还大力支持境外园区产业集聚,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徐工巴西工业园、汇鸿尼日利亚产业园、金昇乌兹别克斯坦纺织工业园等均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至2015年末,国开行在江苏地区外汇贷款余额66.8亿美元,跃居全省同业第一。

  江苏省国税局姜跃生副局长则提醒与会的100多位企业家,跨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中,税收已是第三大成本,目前欧盟正开始加强对跨国企业的反避税行动,因此对于走出去企业来说,在立项目之初,就要有系统的包括税收筹划与商业模式联动的超前规划。比如华为公司就设立部门,有近40人专门研究企业的税收应对问题。省地税局副局长陈茂锋则表示,作为税务部门也要转变传统思维,在税源竞争的大背景下,税务局的主要任务应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给企业吃定心丸,做好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化视野。江苏经济报记者陈蕊

原标题:

编辑: 刘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