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循环经济五年行动计划勾勒绿色图景
省发改委、省农委、省林业局联合制定的《江苏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近日出台。根据规划,到2020年,江苏主要农作物化学肥料(氮肥)利用率达到40%,农膜(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江苏农业循环经济现状如何?怎么实现上述目标?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既卖猪又卖电,源头消灭污染
站在海门圣杰牧业3.2万立方米的气囊式沼气池边,企业负责人唐圣民指着一排排整齐的猪舍介绍,猪的粪便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化粪池,搅拌后进入储粪罐,再经发酵产生沼气。沼气脱硫后发电,猪粪有了出路,解决了污染问题。
“我们现在是既卖猪,又卖电。”唐圣民说,供电公司不仅帮助养猪场建发电项目,还负责收购用不完的电。猪场每天平均产生沼气4000立方米,日最大发电量达4000多千瓦时,除去日常生产、生活用电外,大约有2000多千瓦时的电量盈余,每年不光省了五六十万元的电费,卖电还能再赚五六十万元。
卖猪又卖电的不只是唐圣民。省政府自2006年起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沼气工程纳入“农村实事工程”并列入政府考核,省财政近几年来每年投入近2亿元用于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以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4万处,农村受益人口超过213万,全省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9%,居于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生态循环农业补助资金9250万元,共建设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284处。
省农委环能处处长邢进才告诉记者,江苏生态循环农业起步较早,近年来,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施等方面持续发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自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以来,江苏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投入,去年末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比全国平均高10个百分点,全省建成秸秆收储各类站点2万多处,年收储利用千吨以上的市场主体达2500多个。”
农林牧渔一体,种养效益百万
《行动计划》提出,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示范试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邢进才介绍,以“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优质化”为重点内容,江苏将开展多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逐步构建“种养结合、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漫步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的巧妙设计让记者眼前一亮:果园里高大茂密的梨树提供了一个温光湿度独特的林下生态系统,林间空地种起了优质牧草,还养起了猪,水塘里养殖着黄鳝、泥鳅、螺蛳。“养殖排出的粪便污水和园区生活垃圾进入废弃物收集池。干湿分离后,干物质进入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渣变成果园和菜地的基肥,排出的污水进入厌氧池,处理后用作液态追肥,产生的沼气发电用于园区生产。”生态园创办人张杏妹说,用有机肥土壤更肥,化肥也用得越来越少;生态系统完善后,病虫害还少了,农药用量就减下来了。生态园每年能“消化”2000头猪的粪便,真正是污水全利用、零排放,一年下来种植养殖效益超过100万元。
省农委专家陈怀锅认为,单一的种植、养殖业无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这种“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都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斤化肥未用,水稻获得丰收
突出“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通过资源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好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问题,江苏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形成“农业产业布局合理、经营规模适度、资源利用方式集约、科技创新力强、面源污染可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格局。
在东台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江苏这一蓝图的现实图景。该公司年存栏生猪27.5万头,走在养殖区却闻不到明显臭味。这里建有两个大型沼气工程,日产沼液1900吨左右,在沼气工程周边,水稻、小麦、瓜果、蔬菜、鱼塘的规模均超万亩。各生猪养殖小区和沼气站、种植养殖区之间通过地下管道相连,沼液送进田间引水沟渠、暂存池或淡水养殖池塘。“几年前这里还是撂荒的盐碱地,谁能想到我们现在一斤化肥不用,就能获得亩产水稻800斤的收成!”公司负责人说,沼液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有机质含量,稻谷经农业部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标准要求。此外,沼液肥水养鱼,增产增效;沼液蔬菜喷施,施肥防病治虫一举多得;沼液西瓜滴灌,产量增加甜度提高。
“争取创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强省。”邢进才说,围绕这一目标,江苏将重点构建“三大体系”——
农牧结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区域特点、种植习惯、资源状况,探索不同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产业间的种养平衡、有机耦合和资源循环,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投入品减量化施用的新型生产体系。灌溉用水及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提高到40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农业废弃物新型综合利用体系。全省畜禽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等主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太湖流域实现大中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全覆盖。 (吴 琼)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