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全方位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让科技之光照亮创新高地
中央媒体看江苏
从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到下潜最深的“蛟龙号”;从丰硕的科技成果产出,到令人瞩目的企业创新和产业蝶变……江苏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全方位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转换发展动能,经济发展快中趋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跑出“江苏速度”
启动一分钟,等于72亿人用计算器计算32年——太湖之滨,全球首台运算能力达到十亿亿次的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带给人们深度震撼。
“太湖之光”折射科技之光,也彰显了科技创新的“江苏速度”。从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鲜明提出“聚力创新”,创新发展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劲音符。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获51个国家奖,居全国第二。纳米、超级计算、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一批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位居国际前沿。
半数以上获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的成果,由企业主导或参与完成。“这表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介绍,创新企业集群在江苏正日益壮大。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江苏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五大指标中,江苏企业创新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他均位列第二。
这并非“创新高地”的单一注解。江苏省级以上高新区总数达46家,其中国家级18家,居全国第一;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量多年居全国第一;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较2010年翻一番,占GDP比重达2.61%。
科技给经济发展注入不息动力。江苏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江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万家,约占全国1/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26%的工业产值、30%以上的利润、47%的新产品产值和73%的发明专利。
苏州独墅湖畔,一片10平方公里的土地,自2002年起“三易其名”:苏州研究生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里不仅拥有冷泉港亚洲、中科院纳米所等一流科研机构,还吸引了牛津、哈佛等3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在此设立分校、研发中心等。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铸就“强力磁场”,江苏孜孜以求。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形成“链式效应”。无锡引进物联网领军人才,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占领世界物联网产业制高点;苏州引进中科院纳米所,成为全球微纳制造8个代表性地区之一。
出台人才新政“26条”,江苏锁定科教人才优势,5年累计引进500多名“千人计划”人才,研发人员较5年前翻了近一番。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江苏尤重高端平台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2.8%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正瞄着创新策源地、引领区、重要增长极奋力前行;4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则以4.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2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制浆造纸废水近零排放成套技术与装备、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触摸屏和生物基材料万吨级产业化技术……2013年底按新体制机制组建的省产研院,直接瞄准市场需求组织研发力量,攻克一批重大关键产业技术,衍生孵化近400家科技型企业。
产研院是江苏致力科技体制改革的缩影。近年来,江苏接连推出科技创新“40条”、知识产权“18条”,全社会创新活力喷涌而出。
创新之力驱动产业蝶变
“做核酸,到昆山”。十年前,清华科技园、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昆山高新区合作建设国际上第一个以小核酸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园。如今,科技园已有4个品种在临床三期,最快明年底就能上市并盈利。以昆山为代表的中国小核酸产业已达到与世界并行乃至领先水平。
苏州纳米、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在江苏,几乎每个市都在培育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未来产业”。就连知识产权,也被做成了产业链。在苏州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已汇集服务机构近80家,形成知识产权业务审查、预警分析等一系列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
好孩子集团、南瑞继保、苏宁云商,这些“传统阵营”的江苏企业,也凭借科技创新,向着世界级企业迈进。南京江北新区围绕集成电路产业,正在筹建全球智慧设计中心,打造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芯片之都”轮廓初显。
当下,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江苏正着力突破100项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转化100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新华社记者王存理蔡玉高陈刚
(新华社南京10月20日电)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