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代表委员热议打造创新“四地”

10.03.2019  19:41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持续发力,一定能把江苏打造成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策源之地、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创新人才集聚的凤栖之地、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让创新这部“发动机”点亮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迸发磅礴力量。

  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策源之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础研究则是创新的原动力。“在江苏,重大基础研究平台不断涌现。”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江苏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开始,江苏将启动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强化原始创新导向,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集中突破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王秦说,江苏还将探索开展新型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试点,先期选择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半导体三个战略性、前瞻性领域,采取“一业一策”的支持方式,探索构建系统性、开放性、长期性的新型产业研发“创新中心”。

  “创新与风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创新始终伴随着风险,不能因为担心失败就不去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力斌说,“尤其是原始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一定伴随着风险,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所有成果都能转化,但如果大家都不去做,企业就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孙力斌说,联创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无水环保清洁剂”获3项国家专利,并迅速实现产业化,订单不断,产品远销欧洲。“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产品都要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长青’,产业才能发展。

  “娄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江苏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清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打造创新‘四地’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省审计厅厅长侯学元表示,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推动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

  创新,要落到应用上。江苏产业基础良好,既要做深做实原创基础研究,也要做活做大产业技术创新。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打通技术从开发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介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深入普及,要推动智能终端和物联传感器加速应用,做大人工智能产业。

  作为全国最大的O2O零售企业,苏宁探索人工智能在零售业的运用。新一代智能客服“苏小语”上线后,精准把握客户个性化需求。苏宁还开发机器学习平台、人脸识别、智能推荐、智能货柜、移动售货机器人、“北极星”系统,将自动传输、无人配送、智能导购等技术落地,推动实体经济和零售业变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对此深有感触。“昆山正大力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积极实施人才科创育森林、筑高原、攀高峰‘631’计划,鼓励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构建创新共同体,实施技改提升、开展‘攻关计划’。”杜小刚介绍,昆山成功引进中科曙光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旗舰型企业,集中力量建设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和超算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等大科学项目,打造一批科创综合体,全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创新人才集聚的凤栖之地

  筑巢引凤,智汇江苏。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除了引才用才,营造良好的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同样关键。

  “要拓展人才成长空间,就要打破论资排辈、论文学历等条条框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说,十四所创建高科技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推行科研承担、科技成果、自我学习、行业交流、荣誉推荐“五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分类、层次化的人才课程培训,促进优秀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

  “同时,我们建设宽容失败的科研文化,加强正向激励,建立基于价值创造的三层绩效分配模式,将个人收入与价值贡献紧密挂钩,多劳多得,激发人才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胡明春说,下一步,将深度融入江苏地方发展,加快军工科研院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强国强军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并提出要在科研方面,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自主权,强调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说,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成为“谋创新”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江苏已形成创新要素和人才的“强磁场”,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之一。建立人才高地,留下人、用好人,江苏还有很大空间。建议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以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不仅要重视顶尖科研人员,也要重视高技能人才,让他们受尊重、得实惠,增强职业荣誉感、获得感。

  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

  改革永不停步,创新未有穷期,江苏大地上创新浪潮奔涌。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常州市委书记汪泉说,早在2006年,常州就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然而,常州科教实力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资源较为缺乏,缺少顶尖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为此,常州连续13年开展‘科技长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资本与创新项目‘联姻’,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想方设法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汪泉说,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应尽快改革创新动力机制,建构一体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增强创新网络链接度,提高创新体系运作效能,提升区域创新浓度。同时,基于G60科创走廊运作经验,加快谋划布局G42新兴产业走廊等,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的联动干线。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认为,纯粹的基础研究可以靠研究人员的自由探索,但核心技术研发必须集中攻关。一些民营企业在5G技术、数字网络等关键技术研发上表现亮眼,甚至在国际舞台已占据一席之地。企业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已形成完整链条,对科研活动有成熟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建议总结提炼民营企业的经验做法,用以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副院长王立峰说,完全没有压力,科研人员容易“温水煮青蛙”,慢慢就落后于科学前沿;压力过度,没有时间思考,少有时间去整理总结,心浮气躁不利于科研成果沉淀。“科研创新需要一个能够思考的空间,有思考的条件和氛围。心静才能深思,才能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创新。”(王 拓 王梦然 吴 琼 杨频萍 倪方方 黄 伟)

  原标题:江苏代表委员热议打造创新“四地” —— 让创新“发动机”迸发磅礴力量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