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两位古稀老人获“全国道德模范”
他,半个多世纪扎根农村,带领几十万农民走向小康之路;他,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却扛下儿子300多万元债务一一还清。这两位江苏的七旬老人堪称时代楷模。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结果日前揭晓。赵亚夫、杜长胜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参加了昨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授奖仪式。
自2007年以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敬业奉献模范赵亚夫
当地农民都说“要致富找亚夫”
今年74岁的赵亚夫是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镇江农科所原所长、党委书记。
54年如一日,赵亚夫扎根农村、心系农民,开辟了一条“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全面小康之路。“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民谣。
1958年,目睹农村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遭受重创,赵亚夫立誓一生学农为农,让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1982年赴日学习,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草莓种植先进技术。次年回国,他带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农业书籍,这成了他改造当时农村种植模式的重要手段。
1986年的句容是贫困的革命老区,他带着20棵草莓苗到白兔镇种植成功,带领老区农民走上致富之路;1989年,他带着巨峰葡萄到春城镇试点,带动发展了周边3000多亩葡萄园,10000多农民受益;2002年,他来到戴庄搞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试点,5年时间让戴庄从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他在茅山老区推广种植应时果品250万亩,给16万农民带去200多亿元的直接收益。他常年忙碌在田间地头,培养科技骨干、培育新型农民,编写了百万字的农业科普读物,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致富梦、小康梦、幸福梦。
2008年至2010年,赵亚夫先后18次飞往绵竹,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亿元,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先进典型。赵亚夫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决不能辜负党对我的期望。50多年来,江苏丘陵山区的风霜,染白了我的双鬓,但不变的是我为农民服务的心。”
诚实守信模范杜长胜:
“信义老人”替已故儿子还债330万元
76岁的杜长胜是徐州市睢宁县梁集镇梁集村的一位普通农民,爬满皱纹的脸上写满无情岁月留下的痕迹。
2010年,杜长胜的大儿子借了300多万元建设面粉厂,工程还没完工,就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去世,不幸的是几个月后大儿媳也因车祸身亡,留下330多万元的债务。有人劝他说,“人死账烂,拖拖就过去了,你都70多岁了,拿什么还钱啊?”但是杜长胜一口承诺,“只要有儿子、儿媳妇签的字,我都认!你们放心,就是倾家荡产,我也要把这些账还了!”
由于面粉厂刚刚投产,还有大量的原料,杜长胜就坚持小规模生产,因为请不起工人,老人什么活都是自己干,装车、送货、卸货、跑销路,累得连路都走不动了,还咬着牙硬挺着。后来实在干不动了,才以160万元的价格把厂子卖了还债。杜长胜把卖掉城里商品房的35万元和老房子拆迁补偿的80万元都用于还债,老伴建议他留点钱买个旧房子,他没有听,房子拆迁后老两口就住进了临时板房。大儿媳妇出事后,对方赔偿了48万元,给了儿媳妇的母亲16万元,剩下32万元里含有老杜的赡养费10多万元,可老杜一分钱没要,连同大儿子留下的流动资金45万元,连本带利还给了信用社。老两口一分钱一分钱地节省,十几元十几元地还,煎饼、盐豆是老人每顿的伙食,几个月都难得吃上一顿鱼肉。到2013年底,330万元债务已经基本还清。
老人的诚实守信在当地传为美谈。儿子的债主之一姜兆庆说:“杜长胜这个老人不容易。人死账没烂,这讲的就是诚信和信义!我最敬重杜长胜这样的人。”(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