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天成 苏韵流芳——探寻江苏美丽之道
“江”“苏”,看似简单的两个汉字,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江”字里那一笔水的灵动温润,“蘇”字里有鱼有米的富庶,正是让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追求发展与美丽同行的道路越走越宽。在新时代美丽中国的缤纷拼图中,苏式工笔引人入胜。
绿色发展护美育美、城乡统筹各美其美、颜值气质内外皆美、各方参与美美与共……锚定“强富美高”新要求,不断拓展美的形态、完善美的内涵、延伸美的空间、丰富美的体验,美丽江苏画卷正徐徐呈现出新的江南盛景。
生态优先,美丽与发展同行
江苏美,美就美在江湖水。这里“江河湖海”齐全,涵养出江苏特有的气韵:既有长江的壮阔、大湖的波澜、黄海的浩瀚,也有运河的延绵、水乡的温婉……
这个特别的夏天,洪水突袭,长江保卫战世人瞩目。波涛汹涌之下,另一场长江保卫战紧锣密鼓。
清查“三无”船舶、清除“江鲜”广告、完善渔民安置……江苏“零容忍”取缔长江偷捕地下产业链,对长江干流江苏段、重要支流和通江湖泊全面实施清船、清网、清江、清湖,让母亲河得到充分休养。
行走在江苏的长江两岸,看得见越来越多的留白。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最长一段在栖霞。近年来,栖霞区累计关停、搬迁60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生产退、生态进,风光秀美的滨江岸线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禁渔、退岸,大刀阔斧做减法,为的是长远增生机。决心背后,是江苏重新界定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从那时起,江苏人一直在重新思考美的内涵。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上任以来,一项重要工作是绘制“三生空间”一张蓝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为子孙计、为长远谋,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力争从过去的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把城乡作为‘生命共同体’来规划布局。”
江苏组建由16家单位组成的“多规合一”技术团队,将五大新发展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等重新梳理,探索规划“留白”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力求实现“优空间、护资源、促发展”,美丽江苏的轮廓日益清晰。
纲举目张。江苏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优化空间布局,控制开发强度,推进沿江地区重化产业战略性转移和沿海地区产业战略性布局,苏南、苏中、苏北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同时促进节约集约,多措并举减少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损害,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初步测算,“十三五”以来,江苏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2%左右,地均GDP增长28%左右。
向高处行、向难处进,江苏一向不缺勇气和办法。追求美丽与发展同行的道路上,改革、创新、破题无处不在。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曾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的徐州,痛定思痛、涅槃变革,潘安湖点绿为金、贾汪变“真旺”,一个个由“黑”变“绿”又生“金”的生态逆转,让更多人看到生态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舍得“金山银山”换来“绿水青山”,2007年太湖水危机以来,无锡累计投入700多亿元、关闭化工企业4000余家,同步推动产业向“绿”向“优”,生态更美,产业韧性更强,重新擦亮“太湖明珠”品牌;
深刻汲取响水“3·21”事故教训,江苏举一反三加强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管能力、责任落实等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运筹当前,方能决胜长远。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苏牢牢锁定绿色发展目标不变、路径不偏、力度不减。一手升级主业、加快转型,一手大幅增绿、挖潜出新。今年上半年,全省GDP达4.67万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目前,全省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47家、绿色园区11个,数量居全国之首,绿色制造体系初步成型。
7月初,作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刚刚拿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自然遗产证书。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发达地带建立26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要让美丽江苏成为“强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现,成为江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江苏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念,着力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美丽中国江苏典范。
宜居舒适,城市乡村各美其美
正是赏花遛鸟时节,苏州皮市街花鸟工艺品市场内人头攒动。67岁的何海兰是最早一批地摊主,见证了市场人气逐渐兴旺,也目睹私搭乱建越来越多,过道日益昏暗。
有感情寄托,是共鸣;脏乱差,也是共识。2019年启动整改,市场“重见天日”。何海兰站在干净宽敞过道上,抬头就是清爽的天际线,“仿佛回到20年前。”
花鸟市场“变身记”只是城市有机更新的缩影。作为全国唯一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的江苏,优势与瓶颈兼具:全省6个城市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第一;每万平方公里100万和50万人口城市的密度也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一,环境承载力已近饱和。
过去,改变城市面貌,靠的是大规模出新;如今,更多要靠修复与修补的“绣花”功夫。
这个暑假,位于南京汤山的矿坑公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蹦床、滑梯、攀岩一应俱全,顺着栈道登顶,还能俯瞰山水城林美景。让人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废弃的矿坑。
矿坑修复变乐园,老城修补更宜居。南京今年打算啃一块“硬骨头”,对在册406幢危房进行“一幢一策”分类治理,还系统化提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
最近,镇江市退休市民余先生以家为圆心,“测试”15分钟能找到哪些公共服务。“健身设施楼下就有,健身步道七八分钟内步行到达,图书馆、便利店、菜市场都在15分钟以内……”
未来三年,江苏将建成1200个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
服务半径越短,宜居水平越高。15分钟社区服务圈、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当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近在咫尺,绿色出行、绿色生活也就水到渠成。
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全国160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江苏在满意度前十的城市中占5席,还拿到12个主要指标中的7个“单项冠军”。
同是求解“宜居”之道,乡村与城市的逻辑又不一样。走进新沂市杨庄新型农村社区,这里保留了原村落布局肌理,古木、水渠、小桥、菜园鳞次栉比,一排排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了保护乡土生活习惯,当地政府连花往何处栽、菜往哪里种、衣服怎么晒等细节也都一一考量。
近日,江苏公布了第一批107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和8条传统村落游赏线路,为美丽乡村的文化保护建章立制。记者沿南京江宁“桃源竹海”路线游览,7个传统村落各具特色,令人流连。
“什么是向往的生活?就是让所有人都可以追逐诗和远方,自由地享受田园恬静或是都市繁华。”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说,城乡建设需要人本思维,不仅要看得见发展,还要留得住乡愁。
除了注重在风貌塑造上留住“形”,文化内涵上留住“魂”,江苏还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公共资源下沉、产业发展项目下沉,通过宜居宜业留住乡村的“人”。
盛夏时节,行驶在江苏溧阳“1号公路”上,耳边虫鸣鸟叫,满眼绿意盎然,365公里长的“彩虹路”蜿蜒曲折。这条由乡村公路改造升级而成的“网红路”,串起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不仅是颜值担当,这条路还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两年间,紧邻“1号公路”的庆丰村,年集体收入从2.6万元跃升至260万元。返乡创业的陈莉在村里开了一家美食店,高峰期一天光馒头就能卖出去3000个,“像我这类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两栖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内外兼修,浸润“诗与远方”
清风明月,舞榭歌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每逢周六晚间,始建于900多年前的苏州现存最古老园林沧浪亭就“活”了。
这里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和妻子陈芸生活过的地方,一部《浮生六记》缠绵真挚,写尽苏式生活的精致情趣。而今,实景浸入式演出《浮生六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与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完美结合,让人一步踏入“姑苏繁华”。
江苏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交相辉映,灿若繁星的人文遗产如何传承活化、历久弥新是一道大考题。
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留给后人?南京的答案是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中航金城无人系统有限公司、“中科紫台”创新基地……走在南京老城区,不经意间就会钻进一条“硅巷”,和这些“高精尖”不期而遇。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南京将创新融入老城,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生意“四生合一”,让老城的美不仅有历史、当下,还有未来。
“新”和“古”相融,历史和现代辉映,美丽密码穿越时空,形成江苏各地独特的文化气韵。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闻名天下的瘦西湖向东南不到两公里处,有1000多年历史的天宁寺曾是《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收藏地。这里,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虽已不存,但遍布全市的24小时城市书房、乡村书房却真真切切“飞入寻常百姓家”。
扬州常住人口450多万,每年有180多万人次走进城市书房阅读,50家城市书房几乎全建在最热闹、最繁华之处。阅读,穿越千年文脉,勾勒出扬州的人文底色。
“腹有诗书气自华。”整个江苏的气质,在厚重人文底蕴浸润下,呈现出更鲜明的新时代印记。
目前江苏有17座全国文明城市,在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名单上,又有17个城市入围。创建文明城市,需要硬件达标、软件过硬,最重要的则是人的文明素质,这决定了城乡文明的高度。
25年前,在江海之城南通,一张署名“莫文隋”的汇款单引发了一场全城大寻人。“莫文隋”是“莫问谁”的谐音,假名字成了真榜样,如今这座有着73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每五个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志愿项目超10万个。
南通“莫文隋”并不孤独。宿迁古黄河畔,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用10多年时间,从4个人发展到1万多人;镇江遗体捐献者越来越多,生命永恒志愿服务队为家属们送去关怀……无数立足本乡本土的志愿者,用微小的凡人善举,不断累积江苏的文明高度。
市民文明素质长一分,城市美丽增十分。颜值与气质俱佳的美丽江苏,长成了现实版“诗与远方”的模样。
“不知不觉间到这城市已十年,已不再是那懵懂的少年,追逐着梦想,渴望着爱情,秋去春来不说再见。”一曲《晚安吧,昆山》表达了异乡青年梁立鹤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四年前他和几个朋友组建“时光碎道”乐队,当音乐梦想实现,昆山已不再是他乡。
17年光阴,湖南“80后”徐维贵从技术工人成长为产品工程师,还有了“徐维贵”技能大师工作室,“是苏州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进步让我出彩。”
更多人在这里找到了人生坐标。如今,2100多万流动人口在江苏安居乐业,一个个人生“小目标”成为美丽“苏大强”的新注脚。
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美丽江苏建设要有人文思维,既重颜值,更重气质,我们不仅薪传文脉,以文化人,更要让每个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找到实现梦想的广阔空间,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谋共治,“要我美”变“我要美”
南京老城南启动新一轮改造,在堆草巷31号生活了一辈子的陈鸿荣有些担心:一街之隔的“老门东”改造后成了热门景点,但老街坊们都搬走了,烟火气没了。
陈鸿荣不愿搬走。负责改造的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董事长范宁当即承诺:“尊重每一户意愿,迁与留都可以,我们相互协商,拿出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如今,这个70岁的“老南京”梦想成真:居住的院子成为“共生院落”,一半是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一半是他的生活用房,如厕、洗澡不便等问题也解决了。按照“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新办法,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没有迁走的占一半左右。
小西湖改造折射江苏城乡治理思路大变革。政府坚持共享思维、注重住户体验,首先就要共谋共商,真正让老百姓自愿决定,而不是替老百姓决定。
到“协商民主议事苑”谈事儿,已经成了徐州绿地北社区很多居民解决问题的习惯。“小区监控坏了好几年”“飞线充电太危险”“‘僵尸车’占用公共资源”……在“议事苑”,街道社区领导、法律工作者、社区居民等一起坐下来,谈想法、说意见,找共识、出点子,很多“老大难”就这样被解决了。
人人参与,才能人人满意。只有把“身边事”当成“分内事”,才会自觉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一起干”。
在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上,苏州老百姓深有体会。68岁的王玉兴说:“以前一出单元门就是个垃圾桶,天热时一股味道,现在倒垃圾多走几步,换来眼前的干净清爽,值!”
一个“值”字背后是一张网和一群人的支撑。7月,囊括805个行政村、约47.4万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网”上线,实现垃圾收运有监控、可追踪,用精细治理破解农村垃圾分类面广量大的难题。
大数据长于“指路”,落实还需“铁脚板”。每晚6点半后,苏州市虎池苑社区网格长李敏开始例行入户走访。“针对垃圾分类执行难,我们运用行为学‘21天习惯养成法’来帮助居民养成习惯。”李敏说,试点以来,实现1400余户居民全覆盖走访,收集各类意见370余条,解决351条。
一开始“嫌麻烦”的老百姓养成“好习惯”,背后是政府、社会、百姓“三方合力”。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要进一步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往实里做,以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力打造“天堂经纬”网格化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
浇水、施肥、打药、除草……对于扬州市民郭晓宁一家来说,定期打理彩衣街口袋公园是最开心的“家务”。在广陵区,已有17个口袋公园被100多名志愿者“组团”认养,不仅圆了广大市民的“护园使者”梦,这份美丽事业也越做越大。
百姓积极参与,不仅让美丽环境更可持续,也让美好生活更加安宁。“过去入户,常常遇到‘我家没事你别来’的闭门羹,现在大家都热情招呼我们进来喝杯茶。”扬州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党总支书记吴秀华说,只有人人参与治理,才能求得最大公约数。如今,大到社会治安,小到邻里纠纷,人心齐了,事儿就好办了,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自然高了。
进入7月,江苏老百姓的手机里都收到了一条短信:“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诚邀您参与美丽江苏建设问卷调查。”
“蓝天明显变多了,希望空气也能更好一些。”“小区周边环境很好,能不能督促物业提升服务?”“城市越来越现代,以后盖房子能否多体现一些地方文化特色?”……连日来,全省百姓参与问卷、畅所欲言,共同把美丽江苏蓝图描绘得更加精美、动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美丽江苏在上下齐心、和衷共济的氛围中日新月异,生动回答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的时代之问——在发展中呵护绿色,在创新中讲究协调,在开放中力求共享。江苏的美丽实践,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普遍感到惬意、舒心和幸福,乐意把自己的命运与这方水土紧紧地系在一起。(刘 亢 凌军辉 蒋 芳 王恒志)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