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代表委员谈长三角一体化迎一带一路机遇
“一带一路”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郑惠强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 周乃翔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志彪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游庆仲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 贺林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 徐冠巨
海外列席代表、浙江籍侨胞 朱培华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 缪瑞林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 周学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丰
长三角是国家战略的叠加地,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等,在江浙沪地区次第展开,不断地获取新的动力源。地理上相邻,人文上相近,经济上互补,让长三角一体化走得很早、走得很稳、走得很实。扬子晚报联合新民晚报、钱江晚报,共访三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为您观察长三角一体化的最新进展。
最新动作
复制推广“龙头”效应 对接上海自贸区
以大虹桥为中心,构建长三角自由贸易网
过去一年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进一步推进上海自贸区自身建设的同时,如何将制度成果复制推广至更大范围、产生更大的改革开放效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虹桥,希望以此为中心,构建长三角自由贸易网络。
上海当前必须要从战略上加大大虹桥地区的制度供给与开放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上海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效应。我建议,以大虹桥商务区为中心,整合周边四个出口加工区,筹备建立“浦西自由贸易园区”。未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效应,就能依托浦西自由贸易园区的区位优势,与周边苏州自由贸易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南通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型经济区,建立更加便利化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合作机制与平台,真正发挥上海服务长三角、带动长江流域经济支撑带的龙头作用。
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苏州争当“排头兵”
苏州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受益于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正在加快转型。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在此过程中提升苏州的发展水平。
这两年,上海加快自贸区建设,李克强总理这次到江苏团参加审议时就说,苏州近水楼台,有些改革条件成熟可以先做起来。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要求,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围绕苏州已有的开放型经济优势,率先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经验,主动探索自身的改革举措。目前,苏州已在海关通关、检验检疫、金融创新等领域实现突破,复制了上海自贸区30多条举措。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目前正在申请创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实验区。同时,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苏州将争当“排头兵”,打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推广负面清单制度,有助于加速一体化
应当更好地发挥上海自贸区在区域一体化当中的作用。现在这个作用被低估了,大家认为是获取优惠政策,上海自贸区最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是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负面清单管理,清除政府对经济管理的壁垒,政府不管的事情、负面清单不管的事情就可以做,就意味着一体化。整个的一体化的过程当中,自贸区的形式可以多种变化,它的经验是可以学习的,在整个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推广当中,一体化的过程就可能会加快,特别是政府的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负面清单管理和政府之间发生的变化,而影响一体化的因素是政府的因素,不是其他的问题。如果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能有效地进行推广,刚好有助于排除一体化的障碍。
最快动作
打通一体化“任督二脉” 交通是关键
高铁已互联互通,但运输一体化仍滞后
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交通要先行,这几年长三角的交通一体化确实先行了,高速铁路实现互联互通,但是运输的一体化还相对滞后,物流和客运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还显得滞后,建议下一阶段,在长三角的交通一体化上,更加关注运输的一体化,消除行政区域壁垒统一相关政策,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共赢。
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应该和北翼之间加强合作,在分工上做适当调整,业务上合理疏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战略,其自身应该更加致力构建区域资本纽带的架构。
崇启大桥利用率还需提高
2011年底,崇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不仅是打通了一条沟通上海与苏中、苏北的地理通道,更是为上海辐射长江北翼地区、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目标创造了条件。从目前情况看,该通道的利用效率还比较有限,主要原因:一是通道单一,二是收费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员、产业等方面要素的流动,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制定相关国家层面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关系,确立中心城市与各业务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通过联合开发城际高速铁路走廊,建成大容量快速综合交通系统。应尽快研究适当降低或取消上海桥隧及崇启大桥过桥费用,从中长期来看,应尽快启动沪崇启铁路通道(从上海经崇明岛到江苏启东)项目规划建设,使上述这两条铁路实现环形闭合,进而完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
推动物流一体化,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网络
长三角一体化涉及政策、经济、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物流一体化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物流的高效一体化,关系着长三角经济发展,关系着区域内各个城市的互联互通,关系着区域内所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关系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在物流一体化中,占货运总量75%以上的公路物流是主体。传化正在做的就是打造中国公路网络运营系统,为每一个城市建立公路港物流中心,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武装,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一张大网。长三角是这张大网的发源地,也是这张大网在全国布局的战略区域。如今,在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除杭州、苏州两大成熟运营的公路港外,传化物流还先后在无锡、泰州、南通、南京等地落地,未来2-3年内,长三角的每一个城市都将落地一个公路港作为城市物流中心。
扼守长江出海口南侧,苏州港口要与上海联动
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关键板块,苏州扼守长江出海口的南侧,位置独特。“苏州的港口资源将放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谋划。”周乃翔说,苏州长江沿线有多个港口,其中太仓港还享受海港的政策待遇,很大一部分货物来自长江中上游,未来我们将完善功能载体,与上海港联动发展,提升对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最难动作
产业集群一体化 再难也要转型
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抓手”
在空间上,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产业群是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哪个地方经济上有条件、更合理,就会在哪里进行布置。
发展产业集群其实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的抓手,譬如说上海的服务业集群,它的功能对整个长三角的影响,就是体现在上海的服务业集群是降低江浙制造业交易成本的中心,江浙的制造业利用这个集群就能降低制造成本。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在上海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然后在江浙形成大型的制造业集群。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重视人才
长三角,特别是浙江,一直以来都拥有密集的中小型民企。这些密集的中小企业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这么些年来,产品的科技含量却还是很初级。很多这样的企业都在短时期内便倒闭了,更不要说走出国门。而要促进长三角这个区域的深化发展,除了要淘汰掉一些低能高耗、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再苦再难也要搞转型”。企业不一定要所谓的大,关键在于拥有高新尖人才,以及能占据制高点的核心创新技术,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
最佳动作
分工协作 让“三兄弟”抱得更紧
借鉴京津冀,建立国家级协调领导机构
在协调发展机制上,长三角城市群如何进一步创新呢?缪瑞林说,要从注重要素合作,更多地转向制度合作,建立健全长三角互动合作机制。城市间的协调协同机制需要提升。长三角城市之间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合作框架。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和一体化的要求,长三角地区跨三省一市,地域范围广、协调难度大,如能借鉴京津冀合作模式,积极争取在国家层面成立协调领导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将为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另外,做好“三个协同”:协同推进长三角经济整体转型、协同推进区域共同市场建设、协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整体转型中,各城市要对产业的核心与非核心功能有取有舍,分工合作。共同市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长三角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机制,同时加强社会治理协同合作。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间应该成果分享、互相借鉴,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共防共治共保共建,探索新路子。
要警惕盲目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长三角一体化,这是国家区域性的政策,要把优势的因素发挥出来,比如说南京在这个区域上很有优势。而一些劣势要尽量避免,比如说以前,大家觉得化工企业都建在长江边上,因为运输方便、成本低。但是后来发现造成的污染却非常严重。现在逐渐意识到了,这种对环境的污染太大了。比如说汽车产业、化工产业在很多城市都有布局,有时候会出现相邻的两个城市同时在发展。要统筹规划,真正有优势的城市发展产业,上海发展汽车产业,有优势。全国每一个城市都去发展汽车产业,可能未来几年就变成了一个过剩产业了,钢铁就是这样,光伏也是这样。没有地理优势的地方也发展同样的产业,不但导致产能过剩,而且带来环境污染。
除了经济的融合,也要有文化的融合
赵丰代表说,长三角一体化是说了很多年的老话题,但是现在遇到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长三角的城市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并借助这个平台加强融合,除了经济融合之外,也要有文化层面的融合和互补。
高层要求“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这是长三角一体化需要把握的一点,别的城市要主动接轨上海,促进地区经济优势互补,同时,也要坚持凸显自身的优势,使长三角的城市群更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