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抗”东进开辟出军民抗日根据地 北撤的那一天百姓不舍挥泪送别

01.09.2015  17:08

  图为陈毅与东进干部合影,左起: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焜、乔信民

  活跃在无锡的“江抗”部队

  抗战时期的钱敏

  中国江苏网9月1日讯 提起江苏抗战,人们熟悉的地方是盐城、茅山……其实,从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新高度、新视野放眼无锡抗战史,同样可歌可泣。记者采访了无锡市史志办、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并翻阅了施光华等多位江抗老战士的回忆录了解到,抗战期间,当时全国有19个抗日根据地,地处苏南中部的无锡,则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心所在。黄土塘打响新四军东进首仗、无锡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第六师师部驻扎锡北等一系列重要史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江南时报记者徐昇

  新四军打开无锡抗战的新局面

  无锡史志办宣教处处长龚伟告诉记者,《无锡人民革命史》一书详细记载了新四军“江抗”的峥嵘岁月,从中展现了无锡民众奋勇抗敌的经过。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制定了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的战略方针,明确了东进的任务是: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发展部队、武装自己、筹集给养,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同时要求建立根据地。

  根据这一方针,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到达无锡梅村后,广泛发动群众、收编地方武装,动员青年参军,打开无锡抗战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江抗”部队发挥主动、灵活的游击战特长,以伏击、袭击、夜战等战术手段,在运动中打击日伪军。

  参加过“江抗”的老战士施光华,原为南京政治学院顾问,离休后先后完成了有关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文稿60多篇,他在年逾九旬时还完成了《江抗!江抗!》一书。说起东进抗日,他记忆犹新:“当时苏南农村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地方武装、溃退散兵等势力各据一方,正是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好时机。但蒋介石却规定‘新四军不得出现在沪宁线以东’。为顾全大局,新四军更名‘江抗’东进。”

  “无锡开辟抗日根据地是有群众基础的。‘江抗’奋力打击日伪的同时,在无锡县委的配合下,针对各支游击队的不同情况,因‘队’而异,采取不同形式的收编。”龚伟告诉记者,大革命失败后,早年加入共产党的一批无锡党员回到家乡,虽与组织失去联系,却成为地方武装的中坚力量,锡北地区的陈凤威部就是其中之一。新四军东进后,与这些党员恢复联系,将地方武装力量吸纳至“江抗”。

  “江抗”东进燃星火

  “江抗”成为抗日火种,在苏南地区燃起燎原之火。1939年5月30日,“江抗”东进首战告捷。6月24日夜,“江抗”2路、3路在叶飞指挥下,袭击浒墅关车站日军据点,歼敌20余人,迫使京沪线交通一度中断,震惊了京沪线,鼓舞了无锡人民。

  “江抗”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和工作队。在无锡地区活动的过程中,广泛宣传群众,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以“江抗”部队作后盾,无锡县委的活动范围由梅村游击基点逐步扩展到东南西北四乡,并由秘密状态发展至半公开。从而开创了无锡人民抗战的新局面。

  “江抗”挺进无锡期间,在地方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收编了地方游击武装。“江抗”东进5个月,部队从东进初期的1000余人发展壮大至5000余人,部队装备大为改观,胜利完成了筹集“人、枪、款”的预定任务,既扶持了地方,又发展了自身,有力地钳制了日寇,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江抗”士兵被称为“双枪兵”

  为了争取时局好转,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向东南局发出指示,强调不受国民党的限制,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扩大控制区。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到达常熟后,坚决贯彻党中央“扩军建政”的五四指示,在组成东路军政委会后,雷厉风行地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江抗”西撤时留在阳澄湖畔农村养伤的干部战士为主,建立发展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改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东路指挥部。

  “新江抗”的进入,为无锡地区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撑起了军事支柱。1940年9月,谭震林率“新江抗”大刀阔斧开展“扩军建政”,开创了抗日斗争新局面。先后组建了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县政府、行署、办事处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广泛开展军事、财经、文教、统战等工作,对巩固无锡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时敌我友各方势力都在苏南争取年轻人,朝气蓬勃、作战勇猛、军纪严明的谭震林部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上千名上海学生慕名前来参军。”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肖根荣介绍。

  在加强地方武装建设的同时,抗日政府发动青年参加“新江抗”。当时,“新江抗”士兵被称为“双枪兵”:一支是步枪,一支是钢笔。知识分子的加入,使部队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升,成为我党我军的人才库之一。

  1941年,“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军整编为第六师,师部就驻扎在锡北寨门诸巷等地。其中,“新江抗”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多次粉碎日伪顽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北撤,与百姓挥泪而别

  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钱敏在1945年担任中共苏中第六地方委员会书记。今年8月9日,钱敏刚在北京过了百岁生日,老人身体不太好。之前,无锡史志部门四次前往北京探访钱老,全面抢救了一批口述档案。

  无锡史志部门介绍,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城市交通要道工作方针的指示,指出趁日伪军投降、国民党统治尚未建立和稳定的混乱期间,在城市与交通要道,应尽可能留下不暴露的力量,并须派遣大批干部潜入国民党各重要机关和铁路、工厂、矿山、市政、银行、学校里开展工作,团结群众,以便将来更有力地进行民主运动。新四军部队执行党中央指示,主动放弃占领无锡城的意图,中共苏中六地委部署了城市地下党的工作。

  1945年10月,根据国共和谈期间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同意退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北、湖南、河南(豫北除外)等8个解放区,以此重大让步,争取人民迫切需要的和平民主。之后,钱敏从苏北回来,在锡北召开地委紧急会议,传达苏中区党委关于北撤的指示。

  新四军奉命北撤的消息一传开,无锡百姓挥泪不舍。时任中共苏中六地委委员、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的包厚昌在其回忆录里写下了这样的场景:“他们哭声震天,焚香求拜,就是不让新四军走,直到我们在梅村、荡口、甘露等地开过告别会开始北撤时,还有许多人拉着我们掩面而哭。我们心里也十分难过,忍住悲痛和江南父老兄弟姐妹挥泪而别。”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