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推动城乡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城镇

12.10.2017  02:33
        无论是城乡的变化,还是生活的变迁,居住总是最敏锐的反映面。从千差万别的自建房到统一规划建设的商品房和复建房小区,从单纯的居住功能到注重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五年来,南京江宁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丰富的最好见证。
        宜居宜业,越来越多人安家江宁
        “你住哪里?”“我住江宁。”熟人见面,这样的对话在南京早已司空见惯。近年来,江宁各楼盘开盘,购房者云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人。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在江宁安家?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核心因素只有两个,一是宜居,二是宜业,二者都指向人,便于人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国际性南京主城南部中心”建设深入,江宁各项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与南京主城无缝对接,加上原本十分优越的生态本底,宜居宜业优势进一步凸显。而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区”,又使江宁农村魅力不断彰显,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
        农民“洗脚进城”,住高楼变市民
        麒麟街道泉水社区居民陈殿春家因市麒麟科创园开发建设而拆迁,2015年10月入住紫荆城安置房小区。陈殿春家所住的楼房高34层,他家在23层,90平方米,三室一厅。“你看,高层视野开阔,小区绿化好,物业好,公交车站、医院、超市、菜场就在附近,生活非常便利。”陈殿春说,拆迁之前,家中住的是自己盖的房子,采光不好,蚊虫多,一下雨还特别潮湿……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大批农民在房屋征收后“洗脚进城”,一个个可以与商品房小区相媲美的拆迁安置房小区在全区各街道、园区建成,在彻底改变拆迁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的身份从“农民”变成“市民”。
        城乡环境提档升级,居住和生活更舒适
        清澈的河水中,生态浮岛片片翠绿,岸边,古色古香的木栈道铺开在河流两侧,老人带着孩子惬意地漫步,绿意一路绵延,点缀在街头拐角……这是笔者日前在东山街道中心河泥塘段看到的景象,然而整治前,这里却是一条臭水河。“水清了,环境好了,住得更舒心了。”住武夷水岸小区的李佳说。
        李佳所感受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正是我区开展的黑臭河整治所带来的变化。近年来,我区通过合理安排城乡建设项目,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补足城市建设短板,改善了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力地提升了城乡居民获得感。
        从单纯居住到注重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2013年,东山街道居民张先生准备结婚,那时,他和女友都刚工作,积蓄不多,经过一番挑选,买了一套离双方公司都比较近的二手房。“刚住进觉得还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绿化、物业、配套等概念逐步进入现实生活。”张先生介绍,没过几年,他就换了新房。
        现如今,江宁人对住房的要求,早就不再是单纯居住,而是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房屋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小区物业、交通条件、周边环境等,都成为他们购房时着重考虑的条件。曾几何时,江宁人在装修房子时,还是找木工、瓦工根据经验操作,可现如今,即使在江宁农村,装修房子也要请专业公司设计,注重装修风格,使用环保低碳材料、节能家电……
        近年来,随着特色田园乡村发展,民宿在江宁兴起,“旅游住民宿”成为江宁人的共识,看中的是那份惬意,追求的是生活品质。
        江宁人的居住变化还在延续,而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成为江宁人对居住的不变追求。
        过去5年,全区累计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000余个,完成投资约1200亿元;建成城市街心公园30座,新增公共绿地150万平方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3%。
        完成1818个村庄环境整治,创建成功49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改造农村危房301户。
        开展68条黑臭河道综合整治,今年底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累计建成污水主次干管约960公里,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43.1万吨/日;累计完成320.8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出新整治。
        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约980万平方米,筹集各类保障性房源2084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523户、2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