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公安在线吐槽《盗墓笔记》 揭考古"真相"

16.06.2015  15:54

  网络剧《盗墓笔记》近日播出,首播单集播放量一天内即破亿,剧中主角李易峰苦口婆心劝说“文物交给国家”的情节,让网友大呼“《盗墓笔记》变成了《护宝笔记》”。 昨天,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官方微博“江宁公安在线”,发布“盗墓笔记》季播剧" >如何用正确的姿势打开《盗墓笔记》季播剧”,瞬间笑翻网友。

  不吐不快

  “热剧《盗墓笔记》,给2.7分不算少了!”跟原著比起来,网络剧《盗墓笔记》的剧情和人物设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让小说迷们很失望,网评只有2.7分。 就连原作者“南派三叔”也有些无语,他在微博上发出“有什么话要对我说的吗?

  槽点一:人物设定混乱

  吴邪从“盗墓贼”变“文物保护人士

  小说版:专业技能不行但具有建筑方面基础知识的古董店小老板,属于有大学学历的业余盗墓人士。

  电视剧版:德国留学生,为保护文物而展开探险,口头禅是“文物交给国家”。

  张起灵的右眼永远看不见……

  小说版:“闷油瓶”张起灵拥有超强驱虫血液,能易容至无人发觉。

  电视剧版:因出场惊悚(从悬崖下飞出)和发型独特(永远看不见右眼)而被诟病。

  槽点二:无视交通规则

  飙车也要上牌啊好不好

  @江宁公安在线: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二轮摩托车上路也必须悬挂机动车号牌。好人都上牌了,坏人了不起啊?

  玩命先系安全带对不对

  @江宁公安在线:无论好人坏人,正副驾驶前后座位,请务必系好安全带。

  槽点三:科学知识匮乏

  中枪还耍酷,你是兰博?

  @江宁公安在线:万不可中枪后还继续摆酷,唯有关公和兰博大概可以在中枪后还能做出这个动作吧。

  没有油的车,也能点爆?

  @江宁公安在线:广大车主并不担心没油的车会爆炸。藏蒙两族常用的燃油灯在开阔条件下直接点燃也不会引起爆炸。

  槽点四:文物以假乱真

  交给国家的文物,是个假货……

  @江宁公安在线:觉悟很高为你点赞!然后祖国可能确实不太需要这个牛头……现代仿制品,做旧明显,没有收藏价值……我知道不是完全同款,可见剧组还是下了点功夫的。

  “看完片我给搭档电话,快搬家吧

  前天,《盗墓笔记》的两位编剧白一骢和彭阗接受了重庆晚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先导片拍摄的意义在哪里?

  编剧:让原小说中“主动下墓”变成“被动下墓”。

  记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文物一定要交给国家”?

  编剧:盗墓犯法。

  记者:网友吐槽特效很渣,你们怎么看?

  编剧:确实很渣。

  记者:成片出来后你们有看吗?

  编剧:崩溃了,真的。我给另外一个编剧打电话,让他赶快搬家。

  正说“下斗

  “胖爷”邀你继续受虐:马上下古墓了

  在网络剧《盗墓笔记》中,吴邪带文物回国,一路遭遇雇佣兵的围追堵截,在生死关头,“胖爷”刘天佐开小车赶到,扬沙干扰敌方视线,成功带走吴邪。最近,刘天佐也在网上邀约粉丝继续“受虐”,“咱们斗里约”。按照原著说法,“”即为古墓。所谓“斗里约,”意思就是主角即将进入古墓,展开新一轮的探险了。

  小说中主人公遁地潜海找墓,真相是——

  不主动发掘坟墓,是考古界行规

  《盗墓笔记》的原著小说中,主人公遁地潜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寻找无价珍宝,但真实的考古与此截然不同。现实世界中,大部分考古工作对象是古代遗址,比如一段古城墙的墙基、废弃河道淤泥中的一艘木船、散落着无数碎瓷片的砖窑等。

  “不主动发掘坟墓”是考古行业一项不成文的行规,一方面“死者为大,心怀敬畏”的传统观念还在影响我们,另一方面以目前技术水平,发掘简单保护很难。中国最后一次官方主动发掘帝陵,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当时考古部门首要目标是永乐皇帝,但朱棣的长陵规模太大,就转而拿朱翊钧的定陵“练练手”。结果打开墓门,考古人员还没平复恢弘地宫给他们带来的激动,陪葬的大量古字画、丝织品就迅速氧化,眼看着色彩一点点褪去而无能为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如此,南京南唐二陵的壁画也是如此,到现在还在采取措施减缓壁画一点点褪色。”南京一位考古专家说。

  在南京,绝大部分墓葬考古都是抢救性的。包括安葬李煜爷爷、爸爸的南唐二陵,出土“青瓷之王”莲花尊的仙林灵山大墓,疑似陈宣帝陈顼显宁陵的西善桥大墓,中国长江以南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六朝墓——江宁上坊东吴大墓等等,均是前期工程建设发现冰山一角,考古部门再及时介入全面发掘的。

  小说中洛阳铲堪称盗墓神器,真相是——

  洛阳铲咋用,考古者曾请教盗墓贼

  洛阳铲用于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据传,洛阳铲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古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考古学,而叫金石学,研究暴露在地表上的碑铭文字、青铜器物而已。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来了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但刚刚出道时,考古人员经验不足,就只好去请教盗墓贼。

  小说中“粽子”“尸蹩”可怕,真相是——

  真正杀死盗墓贼的,多是二氧化碳

  《盗墓笔记》中出现了各种危险生物,如被称为“粽子”的僵尸、以尸体为食的尸蹩、护卫古墓的血尸等,情状可怖却让读者们欲罢不能。

  “说白了,墓葬就是古人在地上挖一个坑,把东西放进去,若干年后你把土刨开,把东西取出来。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你和古人相隔时间太久,他的做法你不理解,未知就会产生恐惧,这种心理就给小说家发挥创造了机会。”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涛说。

  王涛曾参加过南京江宁上坊东吴大墓的发掘,这座迄今发现的最大六朝墓由前后两个墓室组成,一米八的小伙子能在里面奔跑。

  王涛告诉记者,挖掘时一点点把封门砖拆下来,由于已经通风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异味。拆完后,就进去慢慢清理,把碎瓷片收集回去慢慢拼接。王涛表示,盗墓是“不走正门”的,从墓室上开一个口人就钻进去,由于墓室内部氧气稀薄,二氧化碳浓度高,所以盗墓贼必须手脚麻利,很多都是捞一把就走。要是待久了,或稍有滞留就会缺氧昏迷。

  小说中墓室一角点蜡烛防不测,真相是——

  动土前,有考古人员会上“定魂香

  在盗墓小说《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中,都有盗墓者入墓穴倒斗,必先在墓室东南角点上一支蜡烛,若蜡烛不灭则可将陪葬品带出,若蜡烛灭则速速退出不可造次的描写。

  王涛介绍,在对墓葬进行考古前,考古人员也会进行一些仪式,比如有的人会点上一炷香。“这不是搞迷信,因为考古工作需要心情冷静,手脚麻利,所以往往点香,是为了平复自己的心情,让自己静下来。

  王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也有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能够直接进入状态。可如果带着毛毛躁躁的情绪下去,很容易磕着、碰着、打翻什么,那就是在添乱。(张可 张楠 综合重庆晚报、央视新闻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