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苏:透明的外事报道增加亲和力

21.05.2015  12:50
  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这是一个高层外交事件,也是传播场域中一个高专业性的传播专题。按照传统的报道惯例,这类报道一般都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但是,“透明”与“亲和”这两个印象,成为了这次中国媒体(包括官方媒体与自媒体)涉及莫迪访华报道的亮色。不仅习近平主席在家乡陕西以古风之礼接待的细节一一呈现,而且两国总理的自拍像也在第一时间广为传播。而在过去,这一类民间的“神自娱”方式是不为官方传播所接受的。

       受众还注意到,《人民日报》的手机客户端,先于母体《人民日报》发出了包括很多细节的特稿。客户端这一类移动平台,不再只是传统纸媒的转载工具。它的原创能力的释放,大大增强了媒体的透明度和时效性。其他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这次也都没闲着,在莫迪访华的3天时间里,把“透明”二字做到了位,形成了在透明基础之上的具有亲和力的舆论场。

            此外,作为外国人的莫迪,专门为这次访华开设了中文微博个人账号,这就把善意直接传递给了网民,形成了传播回路的初始传播和再传播,从信源角度提供了可信度较高的信源。

       就传播条件而言,现有的技术和装备已经非常强大,远未释放出其潜在的传播能量。这次的莫迪访华报道之所以比较清新和亲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高层外事”这个领域,解除了以往在观念上要“严肃”和“官方化”的框框,因而释放了传播市场上的生产力,随之显示了效果。按以往的做法,莫迪3天内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作的两次演讲,要等较长时间整理出来再报道,可两校的学子当场就用微信发布了,而且链接以中方学生用梵文朗读印度作品为背景。官方并没有花什么成本,但传播本位的民间化,使得受众的场域感受非常自然,因而得到的认同感更高。

              中国传统哲学中历来有“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的论争;印度哲学中也有“知识高于智慧”还是“智慧高于知识”的思辨。在实践当中,这二者既有区分也有相容,总是处于不断的破茧之旅中。本次莫迪访华的报道,也算是新闻界的一次再历练与再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