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门纪念馆三期新馆基本完工 计划下月开放
今年12月13日将迎来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近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江东门纪念馆”)三期新馆基本完工,目前正在布展中,未来这里看点多多,计划下月对公众开放。
灰色调的胜利纪念馆、铁红色的胜利之墙、开敞式的胜利广场……这些都有什么寓意?现代快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该项目设计团队,来揭秘这一工程的看点。
三期凸显“圆满”主题
三期工程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及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倪阳共同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这个团队担当了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等多个重大工程。
何镜堂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因为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称为“中国馆之父”。因此,三期工程还是请来何镜堂团队设计,风格上与已建成的纪念馆部分协调、呼应,又凸显自己的特色。据了解,二期工程主要凸显沉重、哀悼,而三期除了有哀悼之意外,还凸显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
从椭圆形胜利广场
能直接上屋顶公园
从江东中路步行过一座小桥,便可以到达新建的三期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坪,成椭圆形,这里就是胜利广场。
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该项目团队的建筑师包莹介绍,这个广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万人集会,未来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可在此举行。椭圆形的广场,寓意抗日战争胜利,代表着圆满。广场又被称为“九九广场”,一方面是因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另一方面因为从空中俯瞰,广场边的两条路径像两个“9”,因此得名。
快报记者发现,这个广场并不是“平”的,它的外围被抬高,抬高的“广场”下面就是纪念馆。别有洞天的是,沿着广场两侧的坡道慢慢向上,沿途绿树、花草,移步换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纪念馆的屋顶公园,这里也有七八千平方米大小,花草、绿树,景色别致,还有石凳,可以供参观者休憩。站在屋顶上,可以俯瞰周围的景色。
包莹介绍,广场加上屋顶公园是三期设计的一大特色,强调了开放式。和二期不同,和平广场是在二期馆内,闭馆后,大家不能进入。而三期的胜利广场和屋顶公园是完全开敞式的,一直对外开放。晚上,这里将成为周边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成为街头的一景。
胜利之墙形似凤凰
沿着胜利广场的是围成了半圈的铁红色墙体,最顶端是一个类似“7”字形的标志物,这就是“胜利之墙”。据了解,这座墙由钢板用喷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锈,锈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溶液洗掉,将其固化。
包莹介绍,胜利之墙就像一只抽象的凤凰,“7”字形的标志物是凤凰的头部,后面的墙体是身体和尾巴,象征着凤凰浴火重生,中国迎来抗战胜利。而铁红色也代表着八年抗战的血与火,抗战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面胜利之墙一直延伸到广场下的纪念馆内。
胜利之墙后面就是胜利之路,首先下沉进入两片高墙之中,随着坡道逐渐上升,越来越明朗。最终走到胜利之路的制高点,这里设置有火炬台。据悉,这里平时有两束灯光打入空中,而遇到重大的活动,火炬台上的“胜利之火”将熊熊燃起。
象征“七七事变”
三期工程的主体色调为灰色,延续二期的色调。整体建筑加上胜利广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层,展览在负一层和一层。而建筑呈现东高西低的特色,东侧最高也就在12-13米。胜利之路的火炬台略高,为16米。而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它四周全由灰色立柱支撑。包莹介绍,灰色立柱与中间的椭圆广场代表着“万众一心”,而建筑东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征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
乘坐“光影扶梯”开始参观
新馆内部,处处呼应了椭圆型的主题。在馆内中心,有一个直径为20米左右的椭圆柱体,这是纪念馆的序厅。
据介绍,届时,参观者会先乘坐横穿序厅的自动扶梯,缓慢来到负一层开始参观。序厅内运用声光电的效果,展示一些图片、影像,增加参观者的空间体验性。
“纪念馆也是一座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包莹说,运用种植屋面、透水混凝土地面、太阳能光伏发电、自然光的利用、风道拔风、中水回收等节能措施,既满足了艺术空间效果也体现了当前节能生态环保的理念。
32.8吨重
日军炮艇搬进新馆
眼下,馆里正在布展中。据了解,展览名为“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大型主题展览”,包括抗战胜利、受降、审判战犯、战后国际秩序等内容,用1000多张图片展示了这一段历史。
除了图片外,还有一些征集文物值得一看。其中最吸引眼球的估计要数侵华日军河用炮艇。该炮艇此前在江苏仪征发现,长17.4米,宽4.2米,高3.9米,重32.8吨,去年捐赠给了江东门纪念馆,为此还举行了捐赠仪式。当时介绍说,该炮艇是纪念馆新馆征集到的首件文物。
此外,还有从云南征集来的盟军军用吉普车等一批展品。
油画《审判谷寿夫》将永久展出
据透露,三期新馆将着重展示南京受降典礼和南京审判日本战犯两个主题。
其中,为纪念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典礼70周年,此前,纪念馆委托南京艺术学院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审判谷寿夫》。这幅作品长8米,宽3.3米,以1947年2月中国政府公开审判侵华日军乙级战犯谷寿夫为内容,塑造了包括中国法官、证人、社会各界群众、日本战犯在内的401个人物形象,表现了法庭的重要物证,如遇害同胞的头骨遗骸、勘验笔录等资料。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幅油画将在新馆负一层永久展出。
地下设大巴站和大型停车场
据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流量达到600万人次,交通压力巨大。三期工程考虑到了增加交通设施配套。在负一层就设置有大巴车站,参观者到馆参观后,大巴车就可以停放在此,参观结束后,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大巴离开,非常便利。此外,还布置了一些商业配套。
负二层是城市停车场,可以容纳400多辆小车停放。此外,江东中路上设置了地下通道,与对面的万达广场步行连接。(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