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狮城——中新关系的生动侧影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牟旭 丁其林)去年8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北京校友会举办了一次以移动互联网与创业为主题的聚会。选定这个主题让组织者之一的严淑芬颇为自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正式提出还是在当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
极富前瞻性地确定一个紧扣国家发展脉搏主题的秘诀是什么?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严淑芬说,校友会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专门负责组织同学会。从选场地、提前踩点、负责签到到现场主持等各环节,都由专人负责。主题也是通过大家集思广益、认真分析确定的。
严淑芬说,邀请函发出后无论是否参加都需要回复,与会校友要分享各自领域最新情况,受邀的老师也要介绍新近研究成果或就某一主题发表演讲。
“留学法国的人可能更为浪漫,留学新加坡则让我们做事更为细致务实,也更有规划。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影响了我们,督促我们始终奋发向上,走在时代最前沿。”严淑芬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月6日至7日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建交25年来,大批中国留学生赴新加坡学习培训。新加坡官方统计,过去20年来,近5万名中国公务员曾访新借鉴经验。
在新加坡,中国留学生亲身体验了这个发达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加坡的烙印也改变甚至重新塑造着他们的人生,是“亲密而特殊”的中新关系最为生动的一面。
2000年,在中国农业部工作的赵钧获得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奖学金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取经”,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赵钧说,这两年让他“脱胎换骨”。“当时的知识结构跟国际先进水平几乎完全脱节。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与公共政策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两年间有了质的变化。”
赵钧现已转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农村发展专家。回国不久后,赵钧远赴加拿大用了6年时间获得了公共政策博士学位。赵钧说:“国大的两年基本把脑子洗了一遍。花六年时间拿个博士要付出很多,很多人不会选择这条路。我的理由很简单,这是知识的力量。所以我非常感谢在国大的两年。”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有着长期合作。赵钧说,公共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这是他在一位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大师的课堂上深切的体会。
“那门课程之后,我就想要是国内很多城市规划者都学过这个就好了,可以避免简单的错误反复出现。一个案例我记得很清楚,就是洛杉矶在规划建筑时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一个建筑曾因为会增加交通负担而被削减了两层。”赵钧说。
1965年建国的新加坡用半个世纪迈入高收入发达国家行列,其发展模式独树一帜。1978年,邓小平就曾访问过新加坡,并一路思索新加坡的发展经验。
和赵钧一样,世界500强企业绿地集团副总裁耿靖也在新国大求学两年,获得了李光耀公共奖学金全额赞助的高级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与经济学出身的耿靖谈起新加坡,他平实严谨的话语中掩饰不住对新加坡的遵从与怀念。
“新加坡人热情友好,与他们交往很轻松,像君子之交,是一种有礼、有节、有度的来往,既不太近也不太远。”同时也是新国大上海校友会会长的耿靖说。
耿靖是上海人。上海的机动车号牌拍卖制度借鉴了新加坡的先例。耿靖说,这体现了新加坡在公共政策制定上使用经济学杠杆、遵循符合市场规律、满足人性化要求的原则。新加坡为了解决高峰时期拥堵收取拥堵费就是一个例子,同时车辆普遍安装ETC也使得收费可以落地。
耿靖曾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实习,近距离观察其金融监管制度,并发表文章力倡金融大部制改革。他还对新加坡的法治、公务员制度、养老金制度等进行过研究。
实地的生活与考察让耿靖对新加坡这座他山之石形成自己的见解。尽管中新两国面积悬殊、国情迥异,但耿靖认为,新加坡从建国以来一直由人民行动党执政,因此,经济发展、民主进步,不是多党轮流执政的特有优势。
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中也不乏像苗元华一样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在科技领域受益匪浅的求学者。
苗元华给自己创立的环保科技公司取名为:中新宜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个“别致”的名称让苗元华在工商局注册碰到了点麻烦,他不得不给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名称的由来。
2000年初到新加坡时,整洁的街道、清新的空气、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让苗元华亲身体验了宜居的环境。“我一到新加坡就看到街边公园里的自来水能直接喝,水龙头设计人性,喝起来还很方便。当时我就萌生了要在国内推广直饮水的梦想。”
苗元华学习的物理化学专业正是开发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基础。在环保科技方面,新加坡也处在全球领先水平。
“宜居是目标、研究是途径、新加坡是渊源,我觉得这个三个因素就可以代表公司对开发出造福人类的环境科学技术的追求。”苗元华说。
新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在各方面积极向新加坡“取经”,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在越来越多地学习中国。越来越多新加坡官员也到中国学习借鉴经验,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中新两国在人力资源发展上合作广泛,两国于2001年签署了中高级官员交流培训项目的框架协议。此外,两国间还建立了包括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在内的高级别双边机制。
新国大商学院副院长梁慧思教授这几天正在上海调研互联网金融中的法律问题。来自新加坡的梁慧思中文流利,有一个中国手机号,使用微信,看订阅号了解中国新闻。
梁慧思说,新国大商学院在亚太地区高校率先设立了中文授课的EMBA课程,其中90%的学生都来自中国大陆。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中国学生中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他们有着迫切全球化的需要,这正是新加坡的优势。
梁慧思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一批追求卓越,有使命感,秉承诚信、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这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