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记忆

22.05.2015  13:20
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报业网
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报业网
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报业网
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报业网
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报业网
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报业网
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永不磨灭的记忆

  “铁血抗战旧闻寻影——江苏抗战记忆”征集活动史料选登

   “铁血抗战旧闻寻影——江苏抗战记忆”征集史料活动目前仍在继续进行,详情请登陆视觉江苏网或扫描二维码。

  1938年春,被日军炮火轰击后的台儿庄车站。摄影:陆诒 提供:陆良年  
  抗日的故事代代传——1961年冬,靖江县大兴中学师生请抗日老战士周志忠讲打鬼子的故事。 提供:王国良     抗战期间,南京女孩张丽芳的从军照。张丽芳(1919年—2003年),家住在南京城南门西仓顶,抗战爆发后北上投军,黄埔第十五期第七分校二总队特科大队女生队学员。 提供:周培武  

  1944年4月2日,新四军独立团一连连指导员吴忠清写信给一同参加革命的无锡华庄乡同乡张元健的妻子,告诉她张元健牺牲过程的情况。此信现由张元健烈士的亲属保存。搜集:宋嘉义

  侵华日军的“征支纪念”银币,该币是侵华日军于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后颁发的,“征支”意即“征服支那”,暴露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嘴脸。收藏:王天庆摄影:张筠

  1938年春,陆诒(后右三)、范长江(前左二)与李蕤(前右二)等人在徐州云龙山合影。 提供:陆良年  

  新华报业网讯 5月8日,“铁血抗战旧闻寻影——江苏抗战记忆”史料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近两周时间里,编辑部接到大批来信和电子邮件。一件件珍贵的影像史料,将我们带回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我这里有很多反映抗战的文物,有用你们就拿去!”南京市民王天庆第一个给报社打来电话,表示要把自己收藏的一批资料捐赠给新华日报。在王先生收集的资料中,有四枚铸有“征支纪念”的银币,这些银币是侵华日军“八一三事变”后发给参战日军的,图案有交叉的军刀、步枪和钢盔,充满着侵略者的嚣张和傲慢,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的铁证。

  抗战期间著名战地记者、原新华日报编委陆诒的儿子陆良年和我们取得联系,将当年陆老采访手稿和珍贵照片发送过来。其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是被日军炮火轰击后的台儿庄车站,照片中沙袋、工事依稀可见,而车站大楼也损毁严重,足见当时战况之惨烈。陆良年先生表示,目前正在重走父亲当年的战地采访路,并拟将他的抗战报道整理成册出版。

  在众多的史料中,一封发黄的信件也引起我们的关注。这封信写于1944年4月2日,写信人吴忠清是无锡华庄人,时任新四军独立团一连连指导员,当时在盐城一带抗战。一天,吴忠清打听到一起北上、后来失散的同志张元健已经牺牲,便写信告知张元健的妻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普普通通的信,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妻子的哀痛和一个战友的悲伤。

  1937年初冬,日寇侵华战火烧向南京,国难当头,身为富商千金、刚满十八岁的张丽芳毅然辍学只身北上投军,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并参加抗战,八年间她和战友跑遍了西北地区的各个战场,联系友军和外籍志愿者,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张丽芳的二儿子周培武先生给我们发来了母亲拍摄于1940年的戎装照,照片上的南京少女张丽芳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抗战中,无数热血儿女就是这样走上了血与火的战场,为挽救民族危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对本次史料征集活动,读者们也给予高度评价,南京市民王先生表示,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征集抗战记忆具有重大意义,希望自己收藏的这些永不磨灭的“记忆碎片”能“帮上忙”,让后人了解历史,珍惜现在,建设伟大富强的国家。涂珂张筠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传媒中心出品 www.vijs.net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