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水蛭专业合作社养水蛭“养”出5项专利
合作社收获、晾晒水蛭。(资料图)
昨天,斜桥镇明星水蛭专业合作社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建成后合作社水蛭养殖规模将达到800亩。在这里,水蛭不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吸血软体动物,而是合作社养殖的“宝贝”。合作社养水蛭不仅亩均效益突破4万元,还新近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水蛭,俗称蚂蟥,全身褐色,背上长满暗暗的条纹,喜欢吸血。但它又是一种紧缺的中药材原材料,身价逐年攀升。“水蛭成熟期短,价格又贵,每条能卖3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侯君说,水蛭是实实在在的“软黄金”。从2012年开始,侯君从苏州等地引入最具药用价值的水蛭品种,在我市斜桥镇井兴村养殖。刚涉足这个陌生领域时,侯君手头仅有少量养殖参考资料和技术介绍,很多养殖方法靠他自己摸索。
人工养殖,首先要解决水蛭“吃饭”问题。刚开始,侯君四处打听,水蛭幼苗吃什么?他听人介绍说水蛭应该吃螺蛳。于是,他买来螺蛳撒向池塘,结果怪现象出现了:一是水蛭苗生长的差别异常明显,二是总量越来越少。侯君只能一直蹲在池塘边研究,最终发现水蛭苗居然被螺蛳吃掉了。再后来,他把螺蛳壳粉碎,但如何喂养又成了难题。他又想了个办法,将造型独特的水蛭投料台放置在池塘水底、水中、水面,放上饲料后,确保水蛭苗在每个地方都能吃到食物。
池塘环境是人工养殖水蛭的关键。合作社采用网箱无土架空的养殖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人工隔离土壤,减少水蛭病害……这些名为“宽体金线蛭池塘网箱”、“宽体水蛭养殖装置”的创新设计让水蛭培育成活率上升到5成以上,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在解决水蛭逃逸、推进水蛭成品加工方面,侯君独创了“水蛭干品加工方法”、“防水蛭逃逸装置”,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在市农委指导下,合作社将7项“独门绝技”整理成册并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上个月,“水蛭干品加工方法”、“防水蛭逃逸装置”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宽体金线蛭池塘网箱”、“宽体水蛭养殖装置”、“水蛭投料台”三项的创新设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合作社申报的另外两项技术和设备也已进入相关专利审核阶段。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目前明星水蛭专业合作社的水质养殖技术已经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市场供不应求,水蛭价格不断高涨。每到收获季,来自各地的客商等在塘头,争相付款订购,明星合作社的水蛭亩均效益突破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