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报喜:太湖水质变好!

01.06.2015  16:34

  今年是太湖治水第八年,也是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确定的中期目标实现之年。5月末,记者来到常州、无锡等地,跟进采访太湖治理情况。

   竺山湖首现大面积水草

  “竺山湖今年首次出现了大面积水草,这是太湖水质变好的一个信号。”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生态服务站负责人薛玲华告诉记者,“如果水质不好、采光不透的话,水草是长不出来的。去年竺山湖就已经发现有水草了,但这么大面积还是十年来头一次。

  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说,“我们希望太湖能够逐渐从‘藻型生境’过度为‘草型生境’。

  不过,水草长出水面会遮挡光线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水草腐败会成为蓝藻疯长的养料。据薛玲华介绍,竺山湖尚未发现有蓝藻爆发。

  “今年以来,太湖流域水质藻情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省环保厅流域处副处长黄卫介绍说,今年首次发生在4月8日,比去年略有推迟。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大部分指标均有所改善。

  张利民坦言,太湖水质既靠“人努力”,也靠“天帮忙”。不过,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天气温可能偏高,入梅也有所推迟,高温少雨天气有利于蓝藻生长和聚集。因此,今年夏秋季节蓝藻水华频次、强度有可能超过往年。张利民表示,“不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确保连续第8次安全度夏!

   八年累计打捞蓝藻近700万吨

  位于常州武进的藻水分离站正在对打捞上来的太湖蓝藻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加药气浮技术,促进水中的蓝藻的聚集、上浮。藻浆池中如泼了绿漆般的富藻水,经过两级气浮池后,变成了肉眼看来已相当清澈的湖水。薛玲华告诉记者,“藻水分离的除藻率可达到95%以上,出来后的水完全达到了国家标准,可以回排太湖。

  另一边,分离出的藻泥继续再利用好氧发酵技术,通过加入菌种发酵、加入秸秆等有机物混合,转化为有机肥料。

  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生态服务站周健介绍,藻水分离站自2009年建成以来,累计处理蓝藻藻浆4万余吨,分离产生藻泥近1万吨。

  蓝藻打捞,是太湖治理工作中的常态化作业。2007年以来,全湖已累计打捞蓝藻近700万吨。而如何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后续处置,避免二次污染,是太湖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太湖西安太浦港口的紫峰农业生态园内,大片的竹柳正在蓝藻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江苏紫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志君告诉记者,这是2012年从东南大学引进的竹柳种植技术,利用泵阀把太湖蓝藻水华浇灌到竹柳田内,竹柳发达根系消化吸附蓝藻中的富营养物质,通过频繁采割竹柳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使下游水质达到国家排放要求。“还能利用竹柳快速成材可加工成活性炭或木塑品,变废为宝。

  “吃得太多,动得太少,这是太湖污染的两大病因。”省水利厅主任科员王嵘说,“入湖污染物总量超出湖泊自净能力,水体流动不畅,尤其像贡湖湾、梅梁湖湾和竺山湖湾,往往供水不畅,因此也是最容易暴发问题的水域。

  在京杭运河以南武进港上的遥观南枢纽,记者看到,新沟河工地上挖土机正在施工。“新沟河的主要功能是与引江济太其他工程联合运行,外排太湖梅梁湖水,促进水体流动。”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工程师张进松介绍。新沟河预计明年年底完工、新孟河工程也即将提上议程。今后,太湖的换水周期有望从2007年时的310天缩减到100至120天。”王嵘说,“我们通过水利工程的调度,彻底让太湖水‘活’起来、‘动’起来。

   总氮总磷仍然是“短板

  “总氮总磷已成为影响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的‘短板’。”张利民坦陈,“尽管太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消灭了Ⅴ类及劣Ⅴ类水,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是落实国家总体方案近期目标的最后一年。然而,对照各项指标的2015年考核目标,今年1-4月,3条河流高锰酸盐指数不达标,5条河流氨氮不达标,9条河流总磷不达标,12条河流总氮不达标。而畜禽养殖污染是超标氮磷的一个重要来源。

  据了解,我省太湖流域的畜禽养殖折算成“标准猪”大约为600多万头,而一头猪的排污相当于7个人,也就是说相当于4000多万人的排污,远远超出了负荷。“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围绕氮磷削减抓好控源截污。”张利民表示,一方面要强化工业点源治理,抓好重点氮磷排放企业监管,同时将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

  张利民更直言:“产业转型升级是改善水质的根本途径,应当努力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陈璐  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