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一个水稻研究所种出4亿亩水稻
20.12.2016 21:39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到目前为止,武进育成并经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达4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增产稻谷120亿公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全国十大常规粳稻品种中有4个出自这里。武进,成为苏、浙、沪、皖地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摇篮”。
“武育粳、武运粳”传奇,里程碑式的接力
武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武进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先天条件。
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2009年3月由原武进农科所和武进稻麦育种场合并成立,走出了以江祺祥、羌涵孚、钮中一为代表的多位著名育种专家,引领常州水稻单产全省“十二连冠”;近年来,更是因水稻新品种的创新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育出的是籼稻,武进育种专家江祺祥育成的是“武育粳3号”和“武育粳2号”,攻克了高产难以优质的难题。其中,“武育粳3号”更是独领风骚,集高产、稳产、米质较好于一体,是江苏省第一个单产超过杂交籼稻的常规中粳稻品种,推进了江苏省水稻生产“南粳北移,扩粳压籼”战略决策的实施,累计推广超过1.3亿亩。“武育粳3号”成为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粳稻品种,被日本评选为世界十大粳稻品种。
1995年,由武进育种专家钮中一育成、两年后经国家审定的“武运粳7号”创造了推广进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的多项纪录。当年全国就种植了10万亩,次年推广到600万亩,第三年发展到了1000万亩,苏中地区、浙江、安徽、湖北、上海等长江下游地区都适合种植推广。
攻克水稻“癌症”,再次让武进水稻闻名全国
2010年,钮中一繁育的“武运粳24号”,以优质高产粳稻和抗条纹叶枯病的品质一举摘魁,武进水稻育种项目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2002年开始,原属水稻次要病害的条纹叶枯病,迅速上升为主要病害,一旦发生便无法防治,后果严重,因此被称为水稻“癌症”。仅2004年,全省条纹叶枯病发病面积2300多万亩,绝收面积7.8万亩,损失稻谷25亿公斤。
为攻克水稻“癌症”,省科技厅、省农委组织全省主要育种单位联合攻关,钮中一利用传统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凭借自主创新形成的抗病新种质、规模化抗病鉴定技术,于2003年率先育成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武运粳21号”。自2007年审定以来,“武运粳21号”年推广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成为江苏中熟中粳种植区主栽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所长徐晓杰告诉记者,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南方粳稻区受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可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小所做出大贡献
2016年10月29日,江苏省第二届农业博览会现场,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展位前人头攒动,异常火爆。工作人员把蒸锅搬到了展会上,现场蒸煮米饭让参观者品尝,而这次活动的“主角”是香型软米。
香型软米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最新培育的优质、高产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具有香软弹滑的特点,口感极佳。
“当下育种,目标是优质高产,好吃要放在第一位。”徐晓杰说,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大米的口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让好吃、好种、好产量的大米出现在餐桌上。”
为此,水稻所投入3500多万元,建成水稻育种大楼、分子育种实验室、种质资源基因库等。分子育种实验室可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检测、花粉培养等;育种科研用土地达到460亩,试验田“田成方、渠成系、路成网、林成行”,硬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来,水稻所共有10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其中“武运粳23号”成为苏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武运粳24号、27号”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为苏中地区主推品种;“武运粳23号、24号、27号”成为“江苏好品种”,有力地推动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12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现任省长石泰峰视察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时,称赞水稻所:“小所,大贡献!作为最基层的科研机构,为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20.12.2016 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