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全面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着力夯实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基石

14.07.2016  04:09

  今年以来,灌南县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机局的决策部署,按照“巩固成果、提质增效、扩面升级、普及应用”的工作思路,落实关键举措,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普及应用水平。截止6月30日,全县新增插秧机1193台,连续8年年新增插秧机突破500台以上。今年该县种植水稻54万亩,全县机插秧48万亩,机插水平88%以上。所有机插秧田块全部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为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主体培育,加快整体协调推进  

  大中型农业机械是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普及应用的重要载体,对此,灌南局特别重视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主体培育。按照标准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大力培植机插秧服务组织和机插秧大户,积极推行机械收割、秸秆还田、育插秧一条龙服务。该县现有223个农机合作社,其中专门从事水稻机插秧服务的合作社有4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托管式”、“订单式”作业模式,积极搞好为“联耕联种”、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流转土地的作业服务。柴米河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机插秧面积达5500亩,其中到辽宁、浙江等地跨区作业3500亩。许多农机合作社除从事机插秧作业服务外,还积极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配套兴建粮食烘干中心,开展“耕、种、管、收、储等一条龙服务,不断加快整体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进程。该县有12家农机合作社配套粮食烘干中心。 

   二、突出培植指导,加快集成技术应用  

  积极鼓励和推广集中育秧、大力培植水稻机插秧示范方和示范片,并将示范方、示范片的机插秧订单,优先交给拥有配套机械齐全的农机合作社或农机大户承接,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机械化还田、育供秧、机插、植保、机收等全程化服务。一是突出集中育供秧示范点培植。按照“行政推动,补贴促动、主体带动”运行机制,县农委整合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资金200万元,广泛建立水稻集中育供秧示范点。该县集中育供秧面积2800亩,其中20亩以上的育秧点21个,10亩以上的育秧点132个,集中育供秧面积占比58%以上。二是强化集中育供秧技术指导。每个集中育供秧点明确农机和农技人员跟踪指导,组织农机农艺人员为育秧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全方位的育秧和机械操作技术指导。三是扎实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从4月中旬开始,该县农机部门就以新购插秧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驾驶操作人员为重点,以机插秧、秸秆还田等三大主推技术为载体,组织农机培训学校、农机推广站分赴各乡镇举办水稻机插秧、秸秆还田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安全作业意识。共组织培训3300人次,其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1240人。 

   三、突出素质提升,加快农机农艺融合  

  在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中,灌南县始终坚持一手抓机手素质提升,一手抓配套农艺技术指导。4月下旬,该县农机部门就组织由副局长带队成立的两个技术指导小组,分片包干到乡镇,要求技术指导小组在所在乡镇开好现场演示会,全程跟踪指导集中育秧技术和作业质量监督,确保秸秆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推广到位。该县还于5月6日,邀请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石广跃研究员到县农机推广站专题讲授“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插秧减投增产技术”,共组织60多名农机合作社代表、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代表参加培训。 

   四、突出思路创新,加快构建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一是通过县委、县政府把机插秧推广、农机合作社创建列入全县“三农”工作重点,纳入对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二是争取县财政专门拿出150万元,用于对5亩以上集中育秧及购买高速插秧机、育秧设备和田间搬运机的按作业面积进行奖补,对机插秧整村、整镇推进的,进行工作奖励。工作中,该县农机部门十分注重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创新,努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激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联耕联种,开展自我服务和为农服务,通过规模作业,合理配备机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全县机插服务面积达3000亩的35个,1000亩以上的达65个。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式和“保姆”式、一条龙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提高插秧机使用效率和机手效益。借鉴跨区机收作业经验,该县还组织机插秧跨区作业服务,今年跨区作业合作社5家,机插面积1.8万亩,机插秧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下半年灌南县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统领,巩固发展成果,主攻薄弱环节,瞄准短板下攻夫,自我创新加压力,为早日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