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揭开“美人鱼”故乡的绿色奥秘
“童话王国”绿色创新理念启示多多
3个世纪前,丹麦作家安徒生写下《海的女儿》,似乎已传递出丹麦人的“水情结”。6月10日至17日,应“绿色国度”丹麦之邀,《新华日报》记者赴丹麦采访该国绿色发展现状,深切感到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俨然已是管窥丹麦绿色发展探索与实践的鲜活窗口。
一吨水58元人民币
水是丹麦的“DNA”。海岸线全长7300公里,不过淡水对丹麦而言仍是一种稀缺资源,丹麦人有强烈的水危机意识。
坐在丹麦环境和食品部一间会议室内眺望窗外,只见哥本哈根海港海水澄澈,人们在水上尽情畅游。但10多年前,下水道系统频繁溢出污水并威胁健康,在哥本哈根港口游泳是异想天开的事。严控含磷、含氯水的排放,设置水源保护区……通过10年治理,哥本哈根港口从工业港变身为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和社交中心。
丹麦环境和食品部自然署官员Mikkel Hall详解丹麦水资源管理“秘诀”。丹麦居民平均每吨水约7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8元。这一价格比25年前贵了5倍,而这一水价,是中国水价的十多倍!Mikkel解释说,当前丹麦水价定价采用全生命周期机制,同时,政府还会课以重税,水费中源于污水处理的部分约占50%,供水占20%,另外30%则来自政府征税。对于中国各地因为政府给予较多补贴拉低水价的做法,Mikkel不以为然,因为政府对居民用水补贴,会削弱居民节水意识。
不少国家漏损率高达30%-40%,丹麦管网漏损率平均仅为7%。这缘于该国整体改变了供水的压力控制。格兰富市政水务部研究经理Wilbert van de Ven介绍,他们用智能控制系统对城市供水系统压力进行优化、调控,“在城市管网中装配上感应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用水习惯,按需供水,可减少20%渗漏损失,并节省维修成本”。
格兰富中国副总裁张小岩说,他们与苏州工业园区自来水公司合作试点智慧水务,将分散的泵房运行情况集成,并将数据传输到一个大的平台上,适时监控每一个泵房的运营情况,节约人力、物力,避免水资源浪费。“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水管理问题。比如高层建筑供水,过去是开发商自己建泵房,产品低端,做完后交给物业公司,遭遇水质、跑冒滴漏等各种问题。但现在各地政府统建统管力度大,我们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无须更换管网,就能实现智能化管理,二次供水更高效。”
在丹麦,企业水费收取标准与家庭一样,受制于高水费约束,企业不得不研发或引用新技术节水。现在,丹麦的食品、酿酒、乳制厂等都千方百计节约用水。一家屠宰场通过使用新技术,宰一头猪的用水量从650升降到200升。
为避免马路“开膛剖肚”,丹麦还研发出在管网内部维护保养的技术,哥本哈根约11%的供水管道已经使用了100多年,76%已经超过了60年。
医院污水变饮用水
丹麦自来水供应100%来源于地下水,也是世界上惟一全部使用地下水的国家。丹麦不使用海水淡化和地表水,因为地下水相对干净,使用曝气和砂滤处理即可,从水管流出的水可直饮。丹麦人招待客人时都直接从水龙头接水,认为比瓶装水更干净,这也是他们愿意为高水价付费的一个原因。
步入奥胡斯水务水厂,机器运转安静,整个水厂仅见接待我们的Kristian Brunmark一人。Kristian说,整套运行系统可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水厂运行的实时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有问题,才会到现场”。
水厂水源,来自不远处的森林。步行几百米远后,只见森林中有一处小木屋,产品经理Rasmus Baerentzen打开屋门,里面有一口取水井,仔细聆听,有哗哗的出水声。这里每天可抽取460立方米的水,“木屋中的生物膜污水处理设备把水中的小型颗粒物质筛选出来,泵井再把处理后的水送至蓄水池里进行生物处理,加入空气曝气处理,减少有机生物和臭气。”而这一取水井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农田,不允许使用农药。Rasmus取出一次性杯子接水递给记者,“纯净水,放心喝”。
有不少地方曾因为开采地下水而出现地面沉降,记者就此提问Mikkel,会否担心丹麦出现同样问题?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我们有成熟的监控系统,每年降水达到蓄水层的数量都可监测到,井打到蓄水层,通过提取量就知道是否水已使用完毕。”奥胡斯大学研制出直升机探测技术,利用磁场即可感应地下水源的区域范围,这也有利于更好地监测地下水。
技术创新,让污水处理更胜一筹。在丹麦首都圈地区,记者就为赫勒福医院的污水处理技术所折服——
医院污水里含有有害药物、有害病原体和抗生素耐药菌等复杂混合物。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无法清除这些物质,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这家医院建有一体化生物膜污水处理厂,也是全世界首家试点全面处理医院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厂内拥有24种泵类产品,这些泵产品配备有膜生物反应器、活性炭和臭氧技术等,污水处理中形成的气体使用光化电离、紫外线和催化剂来处理,清除病原体和恶臭气体,然后再排放。处理后形成的生物污泥在原地进行脱水和干燥,随后装入大袋中运往焚化厂焚烧,有害药物、有害病原体或抗生素耐药菌不会排放到环境中。
如此,医院污水变成清澈的优质水。监测仪器显示,处理后的水细菌数为“0”。陪同记者参观的格兰富公共事务部高级经理Morten Riis兴奋地用水杯接水,一饮而尽。
创新还降低处理成本。之前污水处理厂是耗电大户,现在丹麦一批污水处理厂用污水处理时的淤泥制造沼气,既可发电,也可用于公交车动力,多余的则出售。一些污水处理厂的沼气发电产量已达电使用量的150%-200%。淤泥中提取的相关物质还可制作成有机肥料。这显然也是循环经济的生动体现。也难怪,最新“全球每年每百万人口水科技比例”排行榜上,丹麦位居第一。
而谁能想到,丹麦全国负责水质监管的官员仅25人。丹麦要求每个污水处理厂都设立实验室定期监测水质,25位监管人员随时到实验室抽检。实验室是第三方,一旦发现实验室监测结果并不符合标准,将被吊销执照。
绿色商业是好的商业
“绿色国度”项目经理安妮·韦斯特高·安德森透露数据:1980年以来,丹麦经济增长70%,但能源消耗保持不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总用水量则下降40%。2012年3月制定的新丹麦能源协议,目标是2050年前在能源与交通领域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她说:“无论哪个政党当政,这个协议都不会变。企业也很清楚,不管政治上如何变动,打造绿色丹麦的目标不会变。”
欧盟2050年目标中设定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是25%,丹麦目前已达28%,到2050年则将超过40%。2015年丹麦“绿色能源技术”出口额55亿欧元,占丹麦总出口6.4%;自2000年,“绿色能源技术”出口额增长超过300%。也因此,“绿色商业是好的商业”在丹麦已成共识。
这些年,中丹两国的绿色技术合作也愈渐深入。格兰富全球副总裁 Kim Nøhr Skibsted 表示,中国政府已制定绿色增长目标,绿色增长有很大潜力,“‘绿色丹麦’与中国之间的对话非常多,中国的绿色增长面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但丹麦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完全可以减少。以格兰富为例,2008年至今,公司财务增长29%同时二氧化碳减排60%,都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的。”
( 汪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