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省水利局长座谈会精神系列报道六
以“治城先治水”为引领
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今后一段时期,扬州市水利系统将深入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紧紧围绕“六大水利”建设,以市委市政府“治城先治水”的战略部署为引领,抢抓灾后水利薄弱环节治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的机遇,坚持项目为王、民生为本、生态为基、创新为要,为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着重增强“四个意识”,抓好“四大重点”。
增强民生优先的意识。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市委连续多年1号文件是关于民生幸福工程,体现了对民生工作的重视。今后将把发展民生水利放到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大力推进黑臭河道治理、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民生实事工程,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水利问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增强绿色生态的意识。 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结合中央环保督查反馈意见整改,扎实开展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把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河长制”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让水润泽“环境美”的名城扬州。
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方面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防汛应急体系社会化管理等水利关键领域的改革,不断完善适合市情水情的水利发展模式。一方面坚持科技创新,针对扬州水利发展中的技术制约和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开展理论研究和科研攻关,孵化出可直接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理论成果,并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增强建管并重的意识。 水利工程在于建,利多利少在于管。切实把加强工程运行管理作为提高投资效益和工程运行效益的重要手段,牢固确立“以建带管、以管促建”的工作导向,实现水利综合效益最大化。
在增强“四个意识”的同时,着力抓好“四大重点”,乘势而上,破局开路。
强化水安全保障。 一是全面启动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计划投入50亿元,按照百年一遇标准加固境内145公里长江、归江河道堤防,确保在2020年之前全面完成。二是完善城市防洪圈。计划投入6亿元,启动实施乌塔沟、龙河整治工程,解决主城区西北部行洪不畅问题。三是补足主城区“外排”短板。加快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瓜洲外排泵站工程,彻底解决城市涝水外排能力不足问题。四是推进农村水利发展。围绕“改善农村水环境”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农村河道轮浚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发展管道灌溉以及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面积。五是开展社会化力量参与抢险的探索。建立水利、交通、市政等工程的施工队伍和机械设备信息平台,关键时候征调参与抢险,发挥大型机械和专业化施工队伍“抢得快、抢得住”的特殊抢险作用。
突出水生态治理。 一是消除黑臭水体。在巩固整治骨干河道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相关支流的综合整治,实现对城市水系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系统整治。今后4年,计划整治黑臭水体共80个,总长度达196.5公里。其中市区2019年底前消除黑臭水体,其他县(市)2020年底前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所有入江、入湖支流消除劣V类水体。二是推进良好湖泊保护工程。实施“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确保高宝邵伯湖扬州境内持证养殖面积控制在12万亩以内,无证养殖全部拆除,恢复湖荡滞蓄和生态净化能力。三是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行动。完成以县域为单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提出水资源调控的措施建议。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组织编制不达标水功能区整治方案,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扎实组织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管,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全面排查入河排污口现状,建立健全巡查、监测和资料归档等管理制度。继续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水美乡村”创建。
深化水改革创新 。重点推进“河长制”工作的落实。结合《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以及《扬州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方案》,梳理出市管河道名录,建立“一河一档”。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每条河道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河一策”。渐次理顺完善城市河道管理机构,构建归口管理、专业管理、分层管理的体系。厘清市、区(县)分级管理的目标责任,统一协调骨干河道、农村河道、城市河道的考核奖补,着力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推进城市河道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将市直水管单位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河道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抓好试点的典型示范和用水合作组织运行质态的提升;完成河湖划界确权以及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能力建设,重视培养人才队伍、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技术装备、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积极争取人员编制,充实执法人员力量,做到一个执法队伍对外。
提升水管理水平。 一是推动“智慧水利”建设。完成主城区水环境智慧调度(一期)系统、节水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探索建设统一的信息采集监控平台,建立水利基础数据库;推进防汛防旱指挥、水资源调度、水工程运行等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和智慧管理。二是加强“法治水利”建设。加大《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完成《扬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扬州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修订)》等规范性文件制定。同时强化水行政执法,扎实开展河湖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三是加强水利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加大对全市在建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巡查的频次和力度,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序时进度推进。强化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诚信管理,完成水利施工、监理单位等市场主体的履约考核,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研究制定《扬州市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建立质量安全监督与水行政执法联动机制,提升质量安全监督成效。四是推行工程精细化管理。继续推进省级规范化管理小水库,国、省级水管单位、水利风景区创建。(供稿:扬州市水利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姚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