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城”系列报道二
冬日暖阳,漫步在丁万河两河口公园,草木依然翠意盎然。凭栏而立,丁万河水从脚底缓缓淌过,像微微拂动的丝绸,水流清澈,韵味自生。
“以前,这里还是一个运煤炭、黄砂的小港口,河水又黑又臭。现在丁万河变美了,港口变成了公园,就建在俺家门口,每天晚上我和老伴都沿着河边走上几里。”家住鼓楼区琵琶街道李沃社区的李桂富老人高兴的说。
丁万河治理只是徐州市全面整治水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无论是常去徐州的游客,还是久居徐州的市民,都在感受着这座城市水环境面貌的巨大变迁。
五大工程,助推“水更清”
徐州水多,境内河网交错,水系复杂,历史上是有名的战场、煤场、工厂。水资源匮乏,洪涝灾害频发,水环境欠债沉重,这些问题一一摆在徐州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的高度,凸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徐州立足市情水情,通过实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靓、路更畅”等系列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坚持把水作为生态之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徐州西区的丁楼闸,是故黄河进入市区的第一道关口。2015年5月,位于丁楼闸边的丁楼净水厂建成投入运行。“它主要是自丁楼闸上游取故黄河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入故黄河,这个过程类似于自来水厂前期的水质净化处理工艺,净化后的水更加清澈透明。”丁楼净水厂负责人唐珂介绍。
这个项目,是徐州市“水更清”行动计划水质提升的核心工程。“一周时间,就可以把故黄河市区段水体置换一遍。”
2013年,徐州抓住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新机遇,启动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市区总投资17.2亿元,通过控源截污、清淤贯通、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尾水资源化利用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徐州。
通过提升水质、编织水网、增加水量、打造水景,徐州市水生态环境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良好局面。如今,以云龙湖、故黄河为市区水环境贯通的中心和枢纽,市区完成19条河道的清淤贯通、定期轮浚,实现水系相连、多源互济。京杭运河、故黄河、奎河、云龙湖、徐运新河等一系列河流湖泊连通,全城的水都活了。徐州市水域面积率提高到9.6%,其中市区达10.8%。
徐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韩刚说,通过建设丁楼和南望两座净水厂,实现水质“先净化、后进城”,城区水质明显改善,京杭运河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III类,云龙湖水质稳定优于地表水III类。
七湖绕城,打造水风景
每天晚上7点半,沿云龙湖环湖路,伴随着动感音乐,统一着装、红旗开道、三人一排、组成方队,近万人的“暴走队”准时出场,成为徐州一道特有的景观。
46岁的市民岳卫东家住云龙湖附近,几乎每晚都要参与“暴走”。他说,云龙湖景色优美,对市民免费开放,现在不再和邻居窝家里喝酒打牌了。
从1998年云龙湖大坝除险加固开始,围绕云龙湖的开发建设就没有停止。滨湖公园、市民广场、艺术馆、音乐厅等景点陆续建成。2012年5月,珠山景区向市民免费开发,五斗瀑布旁儿童戏水嬉闹,沉水长廊内游人如织。云龙湖成为徐州市民自家的后花园。
徐州历史上长期依煤炭而兴、靠资源发展。持续130余年的煤炭开采,给这座城市留下严重生态赤字、近35万亩采煤塌陷地。几年内,徐州痛定思痛,因地制宜,把采煤塌陷地改造成为生态湿地,诞生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湿地、新景区,九龙湖、潘安湖、九里湖……如同镶嵌在城市之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云龙湖、故黄河、潘安湖、金龙湖、邳州艾山水库、丁万河已先后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加上1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一个地级市拥有23个水利风景区,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后代,把最美的风景还给市民”,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从纸上变成了现实。
两项制度,管护见长效
“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徐州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以河湖综合整治为重点,建管并重,持续优化水生态环境。2013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保障徐州“水更清”的意见》,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在全市全面建立“河长制”河湖管护制度,为全市“水更清”行动计划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证。
徐州市水利局工管处祖振阳处长介绍说,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市管故黄河、奎河的河长,推动市、县、镇三级河长制全面落实。目前,全市1233条大沟级以上河道、72座中小型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护范围。
在“河长制”模式下,徐州还坚持标准化保洁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把适合市场经济运营的部分全部交由市场主体参与竞争,通过招标选择专业管护公司。目前,全市每条河道湖泊都有专业公司管理,实行标准化养护,主要河湖实现每40分钟巡回保洁一次。市区有水的地方,就有保洁养护人员的身影。
“徐州水系复杂、河湖众多。如何实现经济总量上去了,水环境质量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因水也提高了,这是我们建设‘富强美高’新徐州的重要任务。”徐州市水利局局长卜凡敬说。
古老徐州破茧化蝶,正逐步形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格局,城市与水和谐发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供稿:徐州市水利局 顾宏威 刊登于《新华日报》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