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富民 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气象防灾减灾融入江苏基层基本公共服务
引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在江苏,聚焦“富民”是省委、省政府最为鲜明的工作导向之一。一个富字,既体现在钱袋子上,可反映百姓的收入富裕程度,还体现在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包括公共服务的享有、公共安全的保障和精神世界的富足等“隐形财富”。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江苏省委、省政府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和功能配置,是气象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使然,也是江苏气象始终坚持公共服务理念的现实投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代代江苏气象工作者接力前行,以利民的情怀、创新的锐度、实干的韧劲为“富民”增加了质感和温度,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再添支点。
橘子熟了,蟹儿肥了,稻子黄了,在这个金秋时节,记者穿行于不同的城市间,找寻江苏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以及气象科普工作,并使之作为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内容融入百姓生活的“富民密码”。
立足大民生,公共气象服务在“融”上做文章
江苏之苏,繁体作“蘇”,由草、鱼、禾组成,象征其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如今,这里仍然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典型省份之一,2017年经济总量破8万亿元大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匹配,也离不开高水平的气象服务保障。
今年1月24日中午,在江苏省气象台的省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上,雷达图显示一大片强降雪云系正从皖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直奔江苏境内。这是江苏今年迎来的第二场暴雪过程,比当月初的那场降雪更强,加之气温更低,更容易产生积雪。
全省“两会”定于1月25日、26日相继开幕。强降雪来临的天气预报1月21日就从省气象局发出。这场预料之内的雪引起了会务组的关注:降雪是否会影响参会人员报到?“两会”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会期安排的一个变量将带来连锁反应。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与会务组工作人员面对面进行分析报告,并为其提供连续滚动精细化预报,准确回答了雪什么时候下、什么时候停、下多大,对高铁、高速公路有何影响等问题。会务组据此采取应急措施,最终,会议如期举行。
降雪预报信息同样触发了南京市扫雪防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预案的启动开关。在高效联动下,南京市主干道连续多日上演“一夜雪无”的城市奇迹,直至28日降雪画上休止符,这座拥有830万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运行安然有序。
省气象局局长翟武全记得,一位江苏省领导在阐述气象与百姓关系时说过:老百姓每天一睁眼关心的不是GDP,而是今天是否刮风下雨、温度高低、空气质量怎样。“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围绕百姓关心的事展开,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翟武全说,气象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关联,交通、电力、环境、农业等都需要气象提供支撑。
就在今年7月份,一份省气象局的评估报告显示,虽然上半年全省PM2.5浓度较去年同期上升,但是剔除气象条件影响,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减排措施使PM2.5浓度下降,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效果持续,压力仍然巨大。这一结论事关经济发展,亦关乎民生。
虽然江苏省少有重大气象灾害,但是由于经济体量大、人口稠密、城镇密集、交通繁忙,即便是一场小的气象灾害也可能引发放大效应。结合省情,特别是民生需求,从江苏省委、省政府到中国气象局党组,都高度重视江苏气象事业发展。“聚焦公共气象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国家和江苏重大发展战略,坚定实施气象服务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气象综合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气象服务等行动计划”,在今年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省部合作共同推进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第三次联席会议上被确定为未来的重要实施内容。而此前,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在江苏深入调研后,对江苏气象部门提出了“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现代气象业务的开拓者、气象宣传科普的示范园”的期许。
回溯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一系列举措,气象融入的脉络也十分清晰。在“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提出的十大领域87个服务项目中明确了气象服务项目:到2020年,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要达到90%,公众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率要达到95%,气象灾害防御科普覆盖率要达到90%。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创的“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试行标准将“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纳入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建制村(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明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为配置主体,各项公共服务让群众“可观、可感”、功能配置“可量化、可持续”、工作进展“可检查、可考核”。
炼好金刚钻,监测预报预警在“精”上下功夫
在淮安市金湖县,拥有80亩甲鱼养殖基地的殷成忠可谓名声在外,人称“甲鱼王子”。可早在十多年前,他刚刚步入甲鱼养殖行业时,一场大水淹了他的养殖基地,刚刚投下的种苗几乎都被冲走,一下子损失了好几万元。如今的殷成忠通过预警大喇叭、微信群和上门服务的专家,可及时获取气象信息。大雨来临前给养殖池开闸放水、加固防逃网;高温天气来临前给池塘加水降温……殷成忠说:“越来越准的预报让我的养殖业发展越来越顺。”
在金湖县戴楼街道红岭社区,水稻种植大户刘成坚和殷成忠在同一个微信群里,接收同样的气象信息,享受着同样的精心服务。夕阳下,刘成坚望着那片澄黄告诉记者,他已经联系好了收割机,也早有收购商上门谈了合作,只待十月下旬,选个好天气,385亩粳稻就可以收割了。
眼下正是大闸蟹膏满黄肥的时节。在距阳澄湖几里之隔的昆山常氏蟹业养殖基地,老板常建华畅谈了与水产站、气象局专家打交道的经历,特别是参保天气指数保险的心得。
气象服务直接面向用户,而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处于业务前端,是揽好气象服务“瓷器活”的“金刚钻”,务求其精、务求其准。如何在“精准”上下功夫,苏州市气象局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这其间有国省市县一贯到底的规定动作,更有敢抢先机又能搏出彩头的自选动作。
坐落于苏州的东山国家气象观测站是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综合试点,全市范围内自动站间距缩小至7公里、城区为3公里,太湖水域上为12公里且已与海事、水利等部门共享;三年前建成苏州市无缝隙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苏州气象”APP可提供精细到街道的气象预报;气象预警信息也从“村村通”走向“户户进”。
时代在变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引入,光阴的磨砺和艰辛的创新研发不曾止步。由理念、科技、智慧、经验这一招一式构成了与灾害性天气抗衡的力量,苏州市气象局副局长董尚力将之归纳为一套“组合拳”:智能感知,让气象灾害“看得清”;高速超算,让数值模式“算得细”;无缝精细,让灾害天气“报得准”;两微两端,让气象预警“发得快”。
放眼全省气象部门,覆盖全省的气象综合观测网可快速洞悉“风云变幻”,9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形成覆盖全省的观测网,每6分钟获取一次数据,1850个自动站开展分钟级要素观测,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闪电定位仪以及分布于江、湖、海、公路、城市等的各类新型观测设备的应用,强化了对特殊性、突发性和灾害性天气的分析判断能力;组建省级数据中心,省级至部分市构建了千兆骨干网,省级业务桌面实现千兆接入,海量地面观测数据分钟级到达预报员桌面;实现本省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分辨率达3公里×3公里,预报时效从7天延长至10天,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和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平台;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政府商定,将共同支持江苏建设综合立体精细化气象监测系统,全面建设智能台站,在苏北建设龙卷风监测预警业务实验基地,加快南京城市综合大气廓线观测网建设。这些气象现代化建设举措和成果为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注入了强劲动能。
找准落脚点,灾害预警传播在“广”上深着力
当然,气象灾害防御的力量绝不仅仅来源于气象窗口。省市县三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让政府职能和社会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淮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李金平深以为然:“气象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值得更加重视。”他认为,可通过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形成了解气象、关注气象、应用气象、支持气象的氛围。
将“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纳入江苏省所有乡镇(街道)、建制村(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明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为配置主体,便是发挥政府防灾减灾主导作用的务实之举。
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江苏全省实现了工作有举措、推进有考核、落实有成效。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省气象局出台《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实施细则》,明确了“有职责、有设施、有制度、有名库”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要求;承担着业务支撑和督查指导职责。
在金湖县,气象灾害预警被视为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应对不测风云的“法宝”、普惠民生的“实事”。理念“显山露水”,方法便“接踵而至”。如今,当地的气象预警大喇叭网络实现了“村村通”,且正重点向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和旅游景区延伸;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络实现“镇镇到”;招募村民小组长为气象志愿者,承担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责任;除用好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省级平台外,还将基于中国移动村务通系统自主研发的平台接入其中,全网发布一次可覆盖全县90%人口,针对盲点通过“大喇叭带小喇叭”,走庄串户,通知到人。气象志愿者漆银美在今年台风“云雀”来临前,就用气象信息说服了一位80岁老人抢在房子倒塌前撤离到安全地带。获救老人连连感叹:“多亏你救了我一命啊!现在日子这么好,我还没活够呢。”
在昆山市,突发气象灾害信息采集纳入了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职责清单和市政府对各乡镇街道的绩效考核内容。市气象局局长朱焱表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已接入昆山市网格化联动APP,可向全市1491名网格长推送预警信息,实现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辐射。该局还与各村(社区)签订气象灾害应急计划,明确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处置和灾后处置措施。
不难看出,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正朝着“快”和“广”的方向发力,快指的是速度,广则兼具参与力量、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范围三个层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为这一逻辑提供了又一例证。今年5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省级平台上线运行,13个设区市、56个县级平台建成率达100%;实现横向与16个部门对接,并在省级平台备案建库,国土、水利等9个部门首批接入,多方共建共享,已形成全省预警信息“一张图”,可一键式多渠道发布。
聚焦高品质,气象科普在“新”上找立意
在苏州市相城区气象局局长孙首华看来,气象信息发布是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气象科普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最后一米”,气象信息能否“用得上”,科普将起到关键作用。
气象灾害防御科普覆盖率要达到90%——推动标准落地,江苏省气象局主要考核各市县政府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场馆(所)达标情况。苏州市(相城)气象科普园对标要求,实现科普标准化建设,于今年5月份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其室外场景融苏州园林与诗词书画、匾额楹联、石刻浮雕于一体,室内馆运用气象大数据、数值模拟、多媒体等技术展现气象科学知识,虚拟科普园以网站和微信平台为载体,利用3D技术,打造“永不闭馆”“可以带走”的科普馆。
市民金小花是参观者之一,也是“科普苏州”微信公众号的编辑。“百闻不如一见,气象科普园的实地互动体验,更有助于增强参观者的认知度和获得感。”她说,天气与人息息相关,苏州外来人口多,气象科普是认知、融入一个城市的载体。她还发现,人们关注气象科普知识,不仅是用来防御灾害,还可用来提高生活便捷度,满足精神需求。
捕捉到公众的类似需求,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也“大开脑洞”,推出了赏花指南、碧螺春气候密码、小龙虾上市地图等知识性强且趣味十足的公众服务产品。
翟武全认为,百姓已经不满足于对灾害性天气的了解,“风和日丽”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内容,这就凸显了气象科普的日常性,也体现了气象工作的“温度”。
江苏省气象局以“气象宣传科普的示范园”为建设目标,以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为核心,传承悠久气象历史,主动创新,在推进气象科普工作的过程中坚持经常性与集中性互补、线上与线下同步、自有渠道与社会媒体互动。同时,该局全面组织开展省市县气象科普工作,通过“展、讲、演”的方式增强趣味性和参与度,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场馆(所)近50个,面积近1万平方米。
一番探访下来,江苏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究竟在哪里?
在种粮大户刘成坚即将丰收的385亩粳稻散发的阵阵稻香中;
在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户常建华介绍自家螃蟹品质时充满自信的言语间;
在暴雨中免去劫难的老人向气象志愿者漆银美果敢施救的谢意里;
在“新苏州人”金小花适应了城市四季冷暖对安居乐业的满满期待中。
相信,这些足以作为气象融入百姓生活,助推改革开放下的江苏四十年变革和成就的生动注脚。(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