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谈判为什么难?

04.12.2015  10:10
   中国环境报消息  北京今年最严重雾霾在持续5天后,终于在冷空气的裹挟下松开了紧扼住蓝天的手。而在另一个半球,本年度环境领域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巴黎气候大会已经拉开帷幕。

  此次大会的领导人阵容是创纪录的,有近150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这比参与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85个以上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还要多得多。同时,这也是联合国召开21次气候变化大会以来,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世界气候大会。各国领导人齐集法国,为最终形成一份符合各国利益的协议提供了政治上的指导和推动力,而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亮相,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空前重视。

  历次气候变化大会,归根结底都是南北两大阵营在责任问题上讨价还价、僵持不下。西方发达国家秉持“平均主义”,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和他们分担同样的减排份额,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西方尽早兑现资金、技术援助的承诺。

  对此,习近平说,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

  在这场“赛车”中已经遥遥领先的发达国家因为已抢占了碳排放的先机,就想剥夺仍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排放权益。如同大家围在一个桌吃饭,发展中国家刚刚落座不久,宴席就要结束了。已经吃了好一会儿的发达国家说,买单了,咱们AA吧。显然,这是有失公允的。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和能力本就存在差异,无法以“统一尺度”来要求。为了保证这场“赛车”真正的公平,应根据各国“赛车手”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限速规则”,即减排目标,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不少国家又对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属性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应该承担更多减排责任的论调不绝于耳。诚然,中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人口大国,判断中国是否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显然不能单凭总量指标去衡量,而应更多地从人均、结构、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各方数据显示,人均GDP、城乡区域发展、社会福利等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近几日的雾霾遮天蔽日,更表明中国在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撑仍较薄弱,中国离实现现代化的路依然较长。

  习主席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演讲中引用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当前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阵以待,或能产生最大的凝聚力,把所有国家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这场“赛车”比赛中,尽管各国出发有早晚之差,速度有高低之异,但终需协调合作,才能奔向共同目标,最终把全球气候变化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各国援助资金一览

  11月27~29日在马耳他举行的英联邦峰会特别会议上,英联邦成员国领导人宣布成立英联邦气候资金获取中心,以帮助欠发达国家和最易受影响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澳大利亚承诺向英联邦气候资金获取中心出资100万澳元;加拿大宣布将在未来5年投入26.5亿加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COP21峰会上的演讲中表示,将通过节能领域的技术革新为减排温室气体做贡献,并表示2020年将把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暖措施的支援额较目前增加30%。会前,安倍就宣布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官民合计增加至每年1.3万亿日元。
  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数说大会

  147
  147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首日出席会议。这是自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次缔约方会议以来,首次有这么多的国家领导人出席气候变化大会。此次大会共有来自195个国家和欧盟的代表团参加,3/4的与会方派出了一号人物。
  350
  大会期间在主会场布尔歇展览中心举办约350场各类活动。各国政府及各类组织围绕绿色节能技术、气候变化融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先进绿色组织和人物评比等主题,开展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展览、参观等活动。
  11000
  为确保大会安全举办,法国调集了1.1万多名警察和宪兵负责安保工作。其中,约8000人在大会期间负责边境检查,以防止恐怖分子溜进法国搞破坏;2800人负责布尔歇展览中心的安保。不过,展览中心内谈判人员所在区域安全则由联合国安保人员负责。
  70000
  预计大会期间巴黎每天公交客流量将增加7万人(次)。据介绍,195个与会国家及欧盟代表团的人数就已达到约1万人;全球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参会代表人数约1.4万人;已通过联合国官方注册的大会报道记者约3000人。

  领导人说

  俄罗斯总统普京:
  新的气候协议应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能约束发达国家和其他各国,它的落实应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
  美国总统奥巴马:
  美国认识到自身对造成气候变化的作用,有责任加以应对。可以建立一个透明系统,以督促相关国家履行承诺,并向目前尚无能力减排的国家提供支持。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
  仅有各国美好的承诺是不够的,世界需要一份有约束力、有力度、可持续的气候协议。这份协议应着眼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规划,对协议执行情况应定期检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未能阻止全球平均气温逐年升高,应建立新的国际框架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起行动。巴黎协议要有一个审核国家自主贡献的共同机制。
  巴西总统罗塞夫:
  未来达成的新气候协议应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不仅仅是各方美好愿景的简单总结。这一新协议应包括各方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挑战的具体承诺和实现路径。
  印度总理莫迪:
  发展中国家应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应根据历史责任,在2020年前增强减排力度,并尽快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