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公共交通出行更加便利

16.01.2015  12:32

  

  图为江宁上坊保障房片区,东山小学分校永泰路小学学生在操场上锻炼(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徐琦摄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连着民心。2014年,我市围绕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青奥会举办、城市转型升级等紧密结合,出台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充实民生工作内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139项民生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从住房就业到上学看病,从养老出行到休闲娱乐……一件件、一桩桩,从难处着手,从细处实施,充分彰显出人民政府的民生情怀,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公共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停车难、行车难有效缓解

  “公共自行车换乘地铁,路上不会堵车,也不用为找停车位烦恼,现在上班太方便了。”家住育才公寓的王娟在新街口地区工作,每天早上在家门口骑上公共自行车,5分钟便可抵达集庆门大街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前往新街口。“如果下雨,就坐307路公交车到莫愁湖站换乘地铁2号线,不但无缝对接,还能享受公共交通换乘优惠。

  2014年,很多市民像王娟这样享受到了“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带来的实惠。一年来,我市公共交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高,公交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算是机场线、十号线和宁天城际3条地铁线路的开通运营,南京地铁真正进入网络化时代。线路多了,乘坐的人数也随之几何增长。

  在大力发展地下轨道的同时,地面公交发展也在加速。结合地铁、有轨电车新线开通和小红山客运站投运等,我市实施了新一轮公交线网优化,共新辟54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95条公交线路,延长67条线路服务时间。为让市民享受更多的实惠,去年8月1日起,我市全面实施公交换乘优惠政策,乘客刷卡90分钟内换乘公共交通工具优惠0.4元/次。

  “智能”“绿色”也是去年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关键词。2014年,我市新增、更新公交车2530辆,83条道路的516个公交站点完成了提档升级改造。完成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建设,对江南六城区269个灯控路口进行联网控制,实现公交车优先通行。去年共新购、更新公交车2530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1058辆、天然气公交车1106辆。

  2014年,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的公共自行车加大投放力度,累计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点559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5900辆,日均使用达6万人次以上。

  为解决居民停车难题,我市开建一批停车场,在具备停车条件的道路上划拨停车位,全年累计新增停车泊位9.1万个。

   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上学、看病负担不断减轻

  “去年,孩子的幼儿园批准成了惠民园,一个月少交400多元,让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实惠。”市民李斐的孩子目前在鼓楼区民办金蓓蕾幼儿园上小班。在成为民办惠民园之前,金蓓蕾幼儿园每月保育费1350元,如今已下降到936元。“去年教育部门还出台了学前一年享受免费教育的政策,到大班又可以少交6000元,3年幼儿园可以节省1万多元。”李斐说。

  据悉,去年我市启动“民办惠民幼儿园促进工程”,将一批保育教育质量达到同类公办幼儿园水平的民办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额形式降低收费。一年内申请成为民办惠民园的幼儿园有90多所。另外,我市还通过启动幼儿园增量工程、幼儿园创优工程,新改扩建了几十所幼儿园,推动了一批幼儿园提档升级。

  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去年我市还成立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1.2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得到资助;细化了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88万人;保障房片区9所配建学校顺利开学,一批名校顺利入驻;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新增托管学校32所,新开办名校分校20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许多人,解决这一难题也是我市2014年民生工作的重点。

  以“取消药品加成”为核心内容的公立医院改革在我市江宁、高淳、溧水、六合、浦口等地区全面推进,改革红利已惠及数万老百姓。“最近两年,我每月都要到门诊开药,负担越来越轻。”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病缠身的江宁东山居民潘振平给记者亮出了他的“药账”,“最初一盒‘可定’近80元,一盒‘波依定’近40元,每个月在门诊买药得掏1200多块钱,如今,‘可定’近乎打了对折,‘波依定’也便宜了两成,加上新农合再报销一点,每个月只要掏725块钱。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我市也积极推动医疗资源布局优化。河西儿童医院基本建成,中医院迁建、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迅速推进。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已基本形成。

   就业创业服务扎实有效,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平方米的空间,一名专职两名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指导。在我市不少高校,都有这一标准模式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室。这里,除了定期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还对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举办创业培训班,通过提供创业诊断、导师结对、项目孵化和小额贷款等,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014年,我市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新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关于落实好职业介绍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工作的通知》等专项就业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就业政策的覆盖范围、扶持标准、资金支出结构和就业服务方式等,使我市积极就业创业政策更系统、更完善、更有针对性。据统计,过去的一年,我市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中大学以上人员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培育自主创业者1.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1.5万人。

  钱包鼓起来,生活更精彩。2014年,我市坚持富民优先为导向,以就业创业为基础,以促进农民增收、增加职工工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帮扶困难群体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4年,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达到9%、10.5%,收入绝对值分别在省内排第二位和第四位。

   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民生福祉,可大可小。对一部分人而言,一顿香喷喷的饭菜也许就是幸福。

  “红烧肉、胡萝卜炒肉丝、炒小青菜,清炒小白菜”。昨天中午,记者在鼓楼区云水百都养老助餐点看到,这份6元的套餐,让100多个老人吃得有滋有味。

  “儿女不在身边,去菜场买菜不方便,以前都是随便凑合。” 家住新河一村小区的78岁老人沈殿龙说,如今到助餐点,每天都能吃到荤素搭配营养可口的饭菜。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超过120万,其中约35%的城区老人有订餐需求。2014年,我市首次大范围引入酒店餐饮企业,开设357个助餐点,惠及1.5万多人。

  老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还有很多。“楼上住院,楼下看病”,我市继续探索医养融合模式,并逐步向社区推广。目前,医养型养老机构超过200家;医养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达到近400个。

  去年我市还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14个养老政策文件,推出“40%以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服务”等养老服务业优惠政策,人均养老床位数保持全省第一。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去年,我市社保能力不断增强,分两大区域实施低保同标,城乡困难群体首次享受同等待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提高到2489元;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社保五项险种参保净增30万人。

  在社会救助拓展方面,我市开展“支出型”贫困救助试点和“救急难”工作,同时为全市30万困难家庭、民政对象购买“民生两险”,并向全市推开。

  安居乐业,民生之本。我市去年进一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还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安全感达到93.4%。2015年,我市将持续实施一大批民生实事工程,让民生保障更加公平、更加普惠、更加均衡。(顾小萍 葛妍 钱红艳 马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