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新春打新算盘:薪资期待降低 务工方向转移

12.03.2015  12:59

  节后民工返城高峰一直持续,记者连续多日多地调查发现,在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薪资期待降低、务工方向转移、外出脚步放缓,成为今年民工兄弟的新动态。

  不好找活,“大龄民工”降薪求职

  3月4日,徐州铜牛劳务市场,两三百名民工守在这里,等着老板招人。记者采访时,很多人涌过来把记者团团围住,问得最多的就是,“老板,你想干点什么活?

  “只要有人来,我们都会像马蜂一样扑上去,不想错过任何机会。”铜山区大许镇农民张忠国,来市场守了10天,只接了几个当天就收工的“小活”,挣了300块。“那种一干几个月的‘大活’,一百个人里能选两个就不错了,不少人撑不下去,又回家了。”46岁的他,和这里的多数民工一样,没有多少专业技能,有的只是庄稼人的力气。去年,张忠国在上海干过40天装卸工,从清晨4点干到下午4点,挣了6000元。今年,他本想找个工地,每月工资3500元,包吃住,强度不太大。可是他失望了,不得不让步,“不好找活,钱给少点,现在一天100块也干。

  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农民工占比分别超过八成和七成。相关行业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工市场,特别是四五十岁“大龄民工”的选择余地变小。反映在薪酬上,多年来全国农民工工资收入都是两位数增长,“十二五”中后期逐渐下降,去年的增长率已降至9.8%。

  一边是“活难找”,另一边是“招工难”依然存在。苏州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用工管理科副科长尹霆介绍,他们年前组织的2015年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八成以上企业面临招工难,虽然其中多数能努力解决,但农民工供给的有限性和技能人才的短缺性矛盾凸显。

  中西部吸引力加大,成为打工新热点

  选在元宵节“上路”,42岁的宿迁市泗洪县民工袁锋有些无奈。“老板一直催,我不去,就怕活被别人干了,时间耽误不起啊。”他5日中午在徐州火车站转车,6日晚上才到达打工目的地——银川。

  袁锋已经干了15年车间净化设备的安装工,一直在江苏、山东、浙江、湖南一带打拼。他有一定技术,一直不愁找不到工作。“过去活多得干不了,只能推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感受到压力,从“老板找你”变成了“你找老板”。在山东,他干活的那家药厂资金链断裂,活干了一半就停了,几万块工钱没了下文。去年10月,袁锋就赋闲在家,这一次在银川找的活,每天的工钱从200元涨到240元。

  “中西部地区,现在成了打工的新热点。”徐州火车站售票计划员梁云莲分析近两年的务工流发现,珠三角、东北地区下降三成左右,中西部地区增长两成。在车站值守了7年春运的值班站长贾磊认为,近几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趋缓,再加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利好政策,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大大增加,改变了务工流向。“以前不少民工只盯着发达地区,有活就走,现在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哪怕偏远一些也愿意。

  中西部对民工的吸引力加大,长三角地区则用工平稳。春节后,苏州就管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抽样调查的107家企业中,平均返岗率达94.92%,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苏州的薪资水平是吸引众多蓝领返苏的重要因素。”3月10日,英格玛研究发展中心发布《2015年一季度在苏蓝领调研报告》,春节后返苏蓝领平均月薪在3450元左右,比去年上半年在苏蓝领平均月薪提高了342元。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品牌部门负责人渠雯介绍,与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比,苏州企业以外资、中外合资、港澳台资以及大型民营企业为主,能提供更优的福利、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人文关怀。

  外出脚步慢下来,家门口选择受青睐

  19岁的河南民工毛鑫鹏在苏州打工两年半,换了三份工作。今年3月,他成为吴江区盛泽镇一家纺织厂的机修工。“以前干的活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工作枯燥、赚得也不多,有一门技术就不必担心没饭碗。”毛鑫鹏觉得,这份差事比他以往的工作都要“有前途”,做得好,每月能赚6000元左右。

  事实上,民工想换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成本非常高。毛鑫鹏的新工作,前三个月是学徒期,没有工资,身边人告诉他,很多人学不会或吃不了苦,撑不过三个月就放弃了。毛鑫鹏也犹豫过:如果在原来的厂里接着干,这三个月能赚9000多元。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毛鑫鹏这样的青年民工还有不少,他们迫切地想通过提升自己改变现有生活状况,但囿于文化水平等因素迟迟不能实现。在老家,这个年纪的男子已经算得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整个家庭的运转已经很难允许他们为自己投资。大多数人即使换了工作,工作性质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年轻民工“转型”尚且不易,那些上了年纪的民工兄弟更难,这也让他们放缓外出脚步。盐城汽车客运站运务科负责人周立文表示,春运以来,农民工的发运量比往年下降20%左右。卞万俊是盐阜公路运输集团的一位线路承包人,承包了秦皇岛、阜阳、邯郸3条线路共6辆大客车。2013年下半年以来,他明显感觉“不景气”。“过去春运,这些线路都是满员,常有一二十人的民工组团外出。现在几条线路都不行,阜阳线今年乘客最多时,车上只有五六人,很少能找到民工的影子。

  鼓励民工留乡发展,不失为一种选择。他们经过多年打工积累,有一定资金、技术、人脉,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为他们就近提供就业和创业平台,是新常态下有效应对之举。年近五旬的邳州燕子埠镇农民王飞久,3年前结束在常州的打工生活,在镇里带动下回家种设施蔬菜大棚,一年能赚五六万,“打工攒下点钱,回到家乡熟悉的环境下创业,不仅能照顾家人,比在外面打工挣得还多。”(孟旭 卞小燕 王岩)